如果你的非營組織在做補救教學計畫,你如何能衡量這些受教育的利組力天學生真正獲得多少幫助?若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明顯進步,自信心卻大有進展,織何爭取資助組織誌算不算計畫的經費影響力?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扶貧計畫確實造成了哪些影響,莫非只能(像如今大部分組織一樣)計算幫助了多少人、有效影響發出了多少錢、評估有多少人受惠?這個「惠」所造成的下雜效應,真的非營都是正面的嗎?不了解自身影響力,難以尋求資源,利組力天也難以鼓勵夥伴。織何爭取資助組織誌更糟的經費是,有時候看似正面的有效影響計畫,其實是評估在幫倒忙,反而讓受助者蒙受其害。下雜本篇作者 Kevin Starr 與 Laura Hattendorf 分別是非營專門資助新創組織的穆拉戈基金會的管理與投資總監,他們從資助公司的角度,提出了他們對於審核補助時,評估各組織影響力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