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跨越口幫中國的山海師團經濟中心,平均海拔2.19米,點亮隊位于長江的夢想入海口。
昭通,記北曾是閘中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最高海拔4041.6米,學對位于金沙江下游。扶教
北閘中學對口幫扶教師團隊合影
同飲一江水的跨越口幫緣分,讓相隔千里的山海師團兩地多了份羈絆。自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點亮隊上海結對幫扶昭通,夢想兩地之間的記北情誼愈加深厚。昭通隨全國邁入了全面小康后,閘中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成為了新的學對挑戰。其中,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尤為重要,為助力昭通教育振興,上海市27所學校“組團式”結對幫扶昭通市20所學校,昭陽區北閘中學就是其中之一。
2月23日,伴隨著明媚的春光和呼嘯的北風,昭通日報社記者走進北閘中學。課間時分,走廊上、操場上、教室里,朝氣蓬勃的學生在嬉戲玩耍、追逐打鬧,歡聲笑語回蕩在校園。教師則忙著備課、批改作業、分析成績表……忙碌的教師隊伍里藏著一群特殊身份的人——由來自上海的4位對口幫扶教師和昭通市一中的7位對口幫扶教師組成的幫教團隊。
從上海到昭通、從城市到農村,幫教團隊為昭通教育發展點亮了希望。
幫教不僅是夢想 更是使命和責任
“之前就報名去援藏,但因各種原因沒去成,這次終于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幫教夢。”來自上海松江立達中學的尹建華在北閘中學擔任幫教教務主任,幫教一直是他的夢想,這次能如愿到昭通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他滿臉的開心。
2022年8月17日,幫教團隊11位成員來到了北閘中學。從平原地區到烏蒙山區,跨越重重大山,看著善良內向的學生,尹建華覺得幫教不只是自己實現夢想的機會,更多的是幫助農村學生讀書改變命運的使命。幫教團隊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沉下身去調研問題,尋找發展路徑。“我們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大家相信我們,一起發展。”尹建華堅定地說道。
在幫扶校長陳劍鈺的帶領下,幫教團隊克服高海拔氣候帶來的困難,北閘偏遠、風大、溫差大帶來的不適,與北閘中學的教師、學生交心談心,了解存在的問題、短板以及所需所求。通過調研分析發現北閘中學的學生淳樸、教師優秀,具有藝體特色培育的基礎,但存在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底子差,青年教師缺乏系統培訓,學校基礎設施、設備差等問題。在摸清這一癥結后,他們為北閘中學量身制定了《北閘中學三年(2022—2025)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立足于“向上事達、向善明德”的育人目標,走“多通道錯位”特色發展之路。
“經過3年努力,將學校打造成‘文化品位高、管理品質好、教育質量優、辦學特色明’的普通高中,成為‘區內知名、市內有影響’的多通道錯位發展的特色高中。”這是幫教團隊為北閘中學擘畫的藍圖。尹建華點開手機里的第6稿《規劃》給記者看,這是短短6個月來,他們除去教學、研討、寒假的時間,爭分奪秒換來的成果。除了制定《規劃》,還詳細制定了12個“行動計劃”清單,從目標到措施、從學生到教師、從教學內容到校園安全、從文化教學到藝術培養,事無巨細,既有指導性又有可操作性,為北閘中學的明天指明了方向。“我們為北閘中學搭好框架,找清定位和發展方向,確保我們離開后仍可持續發展。”尹建華解釋一遍遍修改《規劃》的初心。
點燃星火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今年,北閘中學已經向昭陽區教育體育局提交了12個課題研究項目書,這個數量對北閘中學來說是首次。
青年教師馬益申報了《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下 鄉鎮學校薄弱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作為“傳幫帶”師傅的邱繼文說到得意門生馬益時滿臉自豪:“通過讓他組織、主持教研活動,課堂上我們相互聽評課,如今的他組織能力很強,膽子也變大了,教學能力提升也很快。”
為何馬益的變化能讓幫教副校長邱繼文這么開心?原來,北閘中學的教師隊伍存在年齡斷層,年輕教師居多,能力強,但很多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沒有經過系統的入職培訓,也沒有引路人,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只能自己摸索解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幫教團隊協助制定了各學科課堂教學常規管理辦法、教學質量目標考核管理辦法、教研活動考核方案;11位幫教教師分別與北閘中學的校領導、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等結對,指導他們開展課題研究、說課、上課比賽及各項學校內涵建設,鼓勵并指導他們參與課題申報;同時,選派教師到上海的學校、昭通市一中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將名師、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管理理念輻射到教學點,常態化地開展面向教師、學生的教學示范課堂和面向教師的管理示范,通過“點對點、點對面”的結對幫扶,培育一批留得住的教師隊伍。
截至目前,幫教團隊已經組織了60多場教育教學和講座活動,包括年級組、教研組集體備課、賽課指導、班主任工作培訓、年級家長會、年級軍訓等教育教學活動。
青年教師馬益的成長,是“結對幫扶”的成功例證。
現在,辦公室里隨處可見教師圍坐探討學術、教學方式,青年教師的眼里綻放著自信的光芒。
今天北閘中學的青年教師正昂首闊步向他們的幫教老師靠近,終有一天,他們將會成為“他們”!
特色辦學 守護學生眼里的光
“老師!這個蘋果是我家樹上最大、最紅、最好吃的一個。”在資云艷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兩個色澤鮮艷的紅富士蘋果,這是北閘中學一位學生送給她的禮物。在昭通市一中擔任多年政治教研組組長的資云艷,主動申請來北閘中學開展對口幫扶,可是一直面對全市比較拔尖學生的她給自己打起了問號,基礎較差的學生該如何教?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她,也困擾著其他教師。對于他們來說,鄉村教育需要的是什么?他們可以給農村學生帶來什么?看著學生們一雙雙渴望走出大山的眼睛,幫扶教師找到了答案。
從幾間土墻圍成的四合院到占地120畝的北閘中學,已有49年的辦學歷史,它是北閘人民的精神高地,也是千萬家庭希望的寄托之地。如何將這里的學生培養成“向上事達、向善明德”的生活強者、事業強者和時代強者,幫教團隊可謂費盡心思。
一次,資云艷讓一位考試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帶著試卷到辦公室,這位學生無比緊張,到辦公室門口已雙腳發抖。資云艷立即安慰:“我發現你的試卷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優點。但還存在一個問題,老師給你開導后,你就明白了。”聽到這話,學生落淚了,放松了心情說:“老師,我以為你要罵我,我從小就沒有優點,爸爸媽媽都覺得我太糟糕了。”“你怎么沒有優點,你每天堅持上學,你的堅持和毅力就是優點。”經過逐步引導,現在這位學生的成績進步了,也變得自信開朗多了。
內向、自卑、短視是北閘中學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幫教團隊從心理疏導、鼓勵引導教學、職業規劃入手,講勵志故事、通過互聯網帶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讓學生重拾學習的自信,幫助他們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同時,基于北閘中學藝體特色基礎,創建“文化”和“藝體”和“普職融合”多通道的課程育人新范式,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平臺。上海幫教團隊還積極籌措70萬元資金用于北閘中學的“數字化建設”,把多媒體設備、網絡陸續引進教室,讓線上教學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同時,籌集了14萬元資金用于資助貧困生、獎勵優秀生;北閘中學與上海的中學簽訂了幫扶協議,每年將組織教師、學生到上海松江一中、松江四中、立達中學學習培訓,爭取在3年內讓北閘中學所有教師都能輪訓一遍。尹建華所帶的一位體育特長生原本很內向,在和尹建華多次談心后,倆人熟絡了起來,經常向尹建華打聽上海的事,每次聽的時候,眼里都放著光。
“謝謝您,從那么遠的地方來到云南,來到這個學校,來到101班,盡心盡力地教導我們。愿您教師節快樂,愿您生活燦爛。”這是去年教師節,來自上海市松江一中的教師曹淑玲收到的祝福。她和丈夫劉新文雙雙選擇到昭通幫教,看到學生正朝著“向上向善”變化,感到十分欣慰。
采訪間隙,擔任北閘中學高中部地理教研組組長的鄧科毅拿著110班的地理成績單作比對,成績單上都是她用多色水性筆勾畫的痕跡,被翻閱了百遍的成績單已經顯得有些破舊,哪位同學成績提升了,哪位同學下降了,她都了如指掌。不只是她,同樣是來自昭通市第一中學的幫教教師于麗陽,當學生以為老師記不住他們,通過網絡探詢:“老師,你知道我是誰嗎?”課后她走到這位學生身邊小聲說:“我知道你是誰啊。”這位學生出乎意料地笑了。
對于幫教教師來說,怎么會不熟悉呢?學生就是他們工作的重心,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通過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守護他們眼里的光。幫教團隊,如同擎著先進教育理念火種的使者,為北閘中學的教師、學生點亮了夢想,照亮了未來的路。
昭通日報記者 彭念敏 雷明娟 聶孝美 實習記者 田朝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