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1月3日電 題:成都護士團隊“跨界”主導開發智能軟件 初衷“把護士還給患者”
記者 王鵬
患者住院期間,跨界24小時(水液)出入量記錄是成都初衷護士的重要工作。而傳統的護士臨床護理中,只能采用手工記錄,團隊過程繁瑣,主導智費時費力。軟件11月3日,把護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士還兒童腎臟內科的跨界護士們正在使用一款智能軟件,專門用于24小時(水液)出入量記錄,成都初衷提高了記錄效率,護士也讓護士有更多精力護理患者。團隊記者探訪了解到,主導智這款智能軟件由兒童腎臟內科的軟件護士團隊“跨界”主導開發,初衷正是把護“把護士還給患者”。
11月3日,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腎臟內科的護士正在使用該軟件。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供圖
緣起:傳統記錄方式不輕松
“24小時(水液)出入量很重要,記錄尤其對于急危重癥、代謝紊亂、心臟腎臟疾病患者,及時準確記錄出入量是評估其水、電解質平衡狀況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旦出現問題會影響治療的及時性,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腎臟內科護士長祝融告訴記者。
然而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出入量的記錄并沒有想象中容易。祝融舉例道,“曾有一位8歲患兒因腎病入院,家長遵醫囑每天記錄出入量。住院第六天時患兒出現頭暈、血壓低的癥狀,經醫生檢查,其輕度脫水,需要立即靜脈補液。護士查看了患兒此前的出入量記錄,未提示異常。經核實,原來是患兒媽媽將尿量少記了680毫升,入量多記了360毫升。”
據了解,在醫療機構,傳統的出入量記錄方法是:護士手動轉抄患者(家屬)自行記錄或口述的飲入量和排泄量,并進行人工換算,其中固體食物含水量還要經由人工換算。祝融評價為:“環節多、耗時繁瑣,人工手動轉抄、轉錄及統計容易出現誤差,難以實時評估與監測”。
“我們查閱了不少文獻,國內有關于患者出入量記錄的調查研究,發現出入量護理記錄單錯誤率為67.72%。”有著30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的祝融意識到,傳統記錄方式所產生的工作負荷影響了臨床一線護士的工作效率,“我們希望改進出入量記錄流程,把更多的時間用到患者的直接護理服務上。”
挑戰:“跨界”開發并多次迭代
2021年,在科室的支持下,由兒童腎臟內科護理團隊牽頭的科研小組正式開始主導開發智能化出入量記錄系統。一群護士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還要聯合程序員開發一個功能完善的智能軟件,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祝融介紹,當年第一版軟件就實現了一鍵轉換固體食物含水量,涵蓋144種本地居民常吃的固體食物。“減少了人工轉抄、轉錄、統計及換算環節,避免轉抄差錯、人工統計錯誤,提高了準確性,護士在出入量統計時間花費明顯縮短。”
但過了段時間,護士團隊又發現,當科室的病人較多時,其出入量的數據也會隨之增加,如果僅靠人來判斷數據正常與否,仍然存在漏看誤判的可能。因此,團隊繼續完善開發。
今年3月,該軟件迎來3.0版本,依據《中國食物成分表》更新食物1155種,并新增了預警功能,即當出入量數據低于或超出標準值時,后臺會自動給出異常提示,保障患者安全。
11月3日,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腎臟內科護士長祝融教患兒家屬在手機上使用該軟件。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供圖
“通過智慧系統,每次出入量記錄最多花費5分鐘,熟悉手機端操作的家屬更能在1-2分鐘內完成,效率比過去提升了一倍。”兒童腎臟內科一位護士告訴記者。
初衷:“把護士還給患者”
如今,這款由護士團隊主導開發的智能化出入量記錄系統,主要針對腎臟疾病、血液腫瘤、心臟疾病、電解質失衡、大手術、休克、大面積燒傷等需要記錄出入量的患者,已經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科推廣使用,累計服務超千例患者。
智能化出入量記錄系統的開發,讓兒童腎臟內科護理團隊獲得了各種榮譽和褒獎,而祝融和同事們最在意的,還是對患者服務質量的提升。她說,團隊開發這個軟件的初衷是想把臨床一線的護士們從繁瑣的數據統計工作中解放出來,“把護士還給患者”,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患兒。
祝融說:“我們護理的病人是孩子,他們比成年人需要更多關心和照顧,很多家長看到娃娃生病本身就焦慮,同時還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的瑣事,在照顧患兒的時候難免有疏漏。作為醫護工作者,我們應當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
據了解,該智能軟件目前正在進行“國家發明專利”審批,接下來將逐步向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全院普及,并應用于該醫院的醫聯體合作單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