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始,科室大道至簡,運營也必衍化至繁。助理職責再多這12個字,須知有人說是科室道德經里的,但也有人查驗發現道德經原文里的運營也必確沒有。
但不管怎么說,助理職責再多“大道至簡”能被很多人記住并認同,須知說明還是科室符合大眾思維與邏輯的。
而以“大道至簡”思維去邏輯化醫院或科室運營發展所面對的運營也必多專業、多角度、助理職責再多眼花繚亂的須知問題,發現其實只需解決這6個問題,科室一切都容易水到渠成!運營也必
既然科室運營助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醫院的助理職責再多標配,那么我們也“大道至簡”一下,不管科室運營助理職責有多少,就以科室運營助理的角度,分享一下科室運營發展要解決的6個問題(其實醫院運營一樣也需解決這6個問題)。
為了節省文字,以下我們就以疑問詞的代表字母W來替代問題這兩個字吧。
第一個W: 要明確清楚“我”誰?
以精神戀愛而更聞名的柏拉圖曾經有過一個看似簡單的靈魂追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對于科室而言,第一個W需要解決的是:我們要發展成為什么樣的科室。換另外一個管理措辭來說,就是要明確好科室發展定位。
根據不完全調查,除了少部分定位已經非常清晰的亞專科或某病種非常有優勢的科室,大部分科主任對于科室的發展都有著多而全的習慣,比如普外科、骨科、內分泌科等等,總覺得這些科范疇內的各種疾病發病群體都很廣泛、都可以發展。
但現在是一個競爭很激烈的時代,大家更注重信息的精準化。科室發展這種大而全的思維導向下,很容易“無我”——也就是說知道有你這個科,但你們科什么方面強?不知道!
與大而全比,小而美則更容易得到青睞的眼神。
如何做到精準的小而美?需要科室運營助理為此應用多個工具進行分析,如單病種增量利潤率比較分析、學科定位12維度權重法分析、SWOT分析等,并根據分析提供發展方向的相關建議。
第二個W:我們服務的患者是“誰”?
第一個W,解決的是科室技術定位的問題。技術定位清晰了,接下來第二個W自然就是潛在患者定位。
這方面涉及的思考因素也不少,醫略營銷總結過患者選擇一家醫院的考慮因素有9個方面,如技術、專家、服務、費用等等。對于這些因素,科室運營助理應該做好相關SW分析,也就是所謂“知己知彼”的“知己”。
而患者定位,與這些“知己”分析是關聯的。涉及患者畫像的要素有:
地域:本省/市/縣與外地的各自占比各約多少?
性別:男患者為主還是女患者為主?
年齡:嬰幼兒、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為主?
醫保:居民醫保、職工醫保、自費哪個為主?
……
這樣羅列下來,差不多有10個要素,如果每個要素都很清晰,那么面對的潛在患者幾乎是一個清晰的形象出現在腦海中。再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于他們選擇醫院9因素中更關注哪些方面,則更容易推導出相對準確的推論了。
第三個W:怎么讓患者知道“我”?
古語有云:酒香也怕巷子深。
要想讓別人知道有好酒,香味就不能只在巷中飄。但可能是受到“醫不叩門”傳統理念的影響,或是因某系的負面形象而產生偏見,對于宣傳,現在依然有較大一部分醫生群體覺得是廣告、不該做。這個觀點,在當前的醫院經濟壓力巨大、獎金捉襟見肘的形勢下,尤其不可取。
對于宣傳,相關部門早有倡導,要“用貼近群眾的視角平實地傳播健康知識,努力做到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視角反映大變化,小事例承載大內涵”,而且新的職稱改革已經把醫生的科普內容作為評定材料之一,可見醫院宣傳,與廣告完全是兩碼事,不僅要做,而且要大做!
如果說以上政策角度還沒有說服力的話,那么這個變化形勢一定更值得各家醫院的專家關注:北上廣專家號可謂一號難求吧?2022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北上廣專家主動尋求合作以加強個人的線上品牌宣傳!
科室的宣傳重任落在科主任身上明顯不現實,但既然配備科室運營助理,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科室運營助理只要系統化學習新聞的5w1h、基于數據分析的平臺算法推導、基于4VF模型的借力宣傳技巧等等,就自然會讓更多患者知道“我”。
第四個W:如何讓患者信任選擇“我”?
前面說過患者就醫選擇有9個影響因素,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關注的重點因素也不同。
比如:某民營三級心臟專科醫院,雖然多位專家都是博導、碩導,而且不用排隊可以很快住院手術,但不少患者就因為其是民營性質,所以寧愿選擇托關系、要排隊的其他公立醫院也不愿選擇這家醫院。
但同樣是民營,全國多地都有一個現象:高端服務的產科醫院,只要專家團隊配備比較齊全,卻能很快得到孕媽們認可并選擇,甚至還有不少公立醫院的醫護去預約。
兩個專科醫院選擇性差異的背后,其實是兩個字:信任。
比如民營腦科醫院,很多患者一聽就拒絕,但也有患者會選擇,因為他信任其中的某位專家。民營口腔為何能得到廣泛認可?因為矯正、種植的方案一旦確定,費用就很透明,客戶對其費用合理性是信任的,而且與公立三甲比,客戶對民營口腔的便捷性也是信任的。
那么作為肩負科室業務增量發展使命的科室運營助理,如何讓患者相信自己的科室呢?
有句略帶貶義的俗話: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所以廣告是打不出信任的,信任需要事實與佐證!
例如,你覺得你們科室某項技術先進,不能僅靠嘴巴說自己技術好,要有佐證,比如是全國重點專科、科主任是主任委員、是某有公信力機構的指定單位、主辦了全國繼續教育班、主辦了省市級公益活動等等,都是技術先進的佐證。
同理,如果你覺得你們科室服務比其他醫院好,也要有事實。比如提供了哪些患者沒想到我們能提供的服務、哪些感動服務被官方媒體報道過,等等。
第五個W: 怎么讓患者對就醫過程滿意
提升患者滿意度,可不止是院長要求的,而是事關自己科室的獎金。在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中,門診和住院患者滿意度是明確的評價指標。民營醫院,則更應該把服務滿意作為重要的競爭優勢。
談到服務,需要簡單介紹一下服務的4個層次:被動服務,主動服務,滿意服務,感動服務!在醫療資源非常欠缺的純中醫時代,“醫不叩門”這種被動服務的模式被廣為接納是因為供不應求。但現在我國的醫療資源已經非常豐富、多個人均醫療資源指標已經超越歐美發達國家、多家公立醫院面臨虧損壓力的情況下,“醫不叩門”的頑固思維只會讓醫院虧損和人員流失更加嚴重。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要想發展更好,必須追求主動服務和滿意服務,能有感動服務,自然更佳!
所謂滿意服務,就是患者認為我們應該能做到的,我們的確做到了。那么,哪些是患者認為我們能做到的?這是科室運營助理應該花些時間進行研究分析的。
做這方面的分析,以換位思考的思維更容易解決:假定自己是一名患者,或者自己體驗一下整個門診、住院過程。如果有換位,或者體驗,則很容易提取出一些具體的改進點:門診等候時間與秩序、醫生溝通語氣與專注度、檢查檢驗知情告知與選擇征求、住院生活用品獲取便捷性、陪護制度告知、口服藥提醒、住院檢驗一針見血、檢查檢驗結果告知與解讀……
與滿意服務比較,感動服務的要求更高。而患者的感動,往往是因為沒想到我們能做到的,我們也做到了。
而科室運營助理必須明確知道:患者的滿意與診療技術及過程有很大關系,但患者的感動,絕大部分情況是與診療技術無關的。比如,為住院患者過生日、冬天先暖手再為患者做B超檢查、幫助照看患者年幼子女、與晚期腫瘤患者進行親情式溝通、為患者不能照顧的寵物尋求愛心新主……
有這樣的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患者口碑!
患者的口碑,可以來源于科室技術,還可以來源于服務體驗。作為科室運營助理,在技術優勢塑造方面未必能有充分發揮,而患者體驗的改善,發揮的空間要大得多。
第六個W:如何提升患者的選擇粘性
患者與醫院的關系應該是院前、院中、院后的全流程,但多數醫院都只重點關注院中一個流程。事實上,醫院如果能高度關注患者院后管理,則對于提升患者的粘性幫助很大。這第六個W解決了,則患者(及其親屬)以后會記住“我”、必要的時候會首先想到“我”。
醫院的品牌化發展過程,是4“度”齊升的過程,這4“度”分別是知名度、美譽度、滿意度、忠誠度。前面講的W3與知名度有關,W4與美譽度有關,W5與滿意度有關,最后一個W6,則與忠誠度有關。為什么建議科室運營助理必須要了解這6個W,也是因為這是醫院/科室品牌化發展必須持有的理念。
要想讓患者記住“我”、想到“我”,我們的醫患溝通不能因為院中流程的結束而終止,而應該保持適當的持續聯系。作為科室運營助理,在提升選擇粘性方面,也應思考并爭取協助解決一下3個問題:
1)持續聯系的人選誰更適合?管床醫生、科室運營助理、咨詢客服部門都各有優劣勢,如何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優化回訪?
2)有些患者是帶著不滿離院的,這種不滿產生后即使后期回訪也難以消除。如何通過環節的優化,讓患者出院時的不滿盡可能得到減少或消除?
3)掌上互聯時代,電話、短信溝通已經明顯不符合大部分人群的習慣,如何通過新型工具的應用而提高出院后患者的持續聯系效率?
簡單匯總一下:明確“我”是誰、目標患者是誰、讓患者知道“我”、讓患者信任“我”、患者選擇后對就醫過程滿意、患者經常想到“我”,這6問題,只要真正解決了,科室或醫院運營發展,必然進入良性軌道。
當然,作為科室運營助理,20分鐘內就可讀完這篇文章,既不可能了解到6個W的實戰要領,也更無法了解到科室運營助理更多職責。要想學到更多、學得更快,請點擊以下鏈接,更可得到5分國家級繼續教育學分!
作者:Elina
來源:醫略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