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研讀業居民醫保參加人員共享受待遇20.81億人次,年全比上年增長4.7%。國醫其中:普通門急診16.83億人次,保事報提比上年增長4.0%;門診慢特病2.44億人次,展統比上年增長13.7%;住院1.53億人次,出思與上年基本持平。研讀業次均住院費用8023元,年全比上年增長6.3%。國醫其中在三級、保事報提二級、展統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出思次均住院費用分別為13942元、6626元、研讀業3623元,年全分別比上年增長3.0%、國醫2.5%、11.9%。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住院率為15.2%,比上年增長0.1個百分點;次均住院床日9.4天,比上年增加0.2天。
筆者感觸:
人次與人數之比,從宏觀計算門診就醫、門診慢特病就醫、住院就醫的頻次。
目前分為門診、門診慢特病、住院這樣三個場景,其下、其后還可以進一步分群,利于宏微觀管理、統計。并促進相關產業轉型發展。
住院1.53億人次,總量合理,但藏有盲區。
健康中國行動的基礎在哪,從居民醫保參保者來看,在就醫需求、就醫行為、就醫費用的現階段面貌及下一步進展。
關于費用,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次均住院費用增長11.9%,十分驚人。其中的合理內容、不合理現象,哪些積極、哪些消極,需要調查研究。
次均住院床日同比小幅增加,未能從總體形勢上體現住院支付方式改革、綜合績效考核評分的作用。
疫情管控原因導致就醫受限,但不排除醫療供方“既來之則安之”固守住院天數,這對患者有利有弊。
2021年,居民醫保醫療費用1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7.3%。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69.3%,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三級、二級、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分別為64.9%、72.6%、77.4%。
筆者感觸:
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共用許多目錄,辯證看,已經局部統一。在“兩線一段”保留一些差距。
兩項制度逐步并軌可以“兩步走”:一是在每項制度內部完善公平效率;二是在兩項制度之間平衡生產主義、福利主義。
這當然會阻止居民醫保待遇快速提高,放慢居民醫保向福利主義傾斜。但有利方面在于繼續堅持:先生產、后福利。
當福利對具體個體援助不足時,發揮多層次保障的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合理“兜底”。
居民醫保基金支付比例下降0.7個百分點,結果值得商榷。不快漲不代表不漲,不漲不代表要跌。
從下降原因看,不排除是居民就醫費用構成中:目錄外的藥耗;自費或報銷比例低的項目;定價貴的產品導致。
無論從結果還是結構,這些都容易導致輿情。而緩解或解決,單單依靠醫保自身是做不到的。
2021年,全國參加生育保險23752萬人,比上年增長0.8%。享受各項生育保險待遇1321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5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2%。生育保險人均生育待遇支出為 22261元,比上年增長1.3%。
筆者感觸:
生育保險與職工醫保合并實施,處在繼續運行及改革中。
結合三孩政策落地、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方針,生育保險宜步快收支增長。
甚至可以先花再籌、先支后收、大支大收。為何這樣說?
一是待遇被動無法取得發展,公衛就是教訓。
二是待遇提高可見許多必要,覆蓋輔助生殖。
三是基金運行不能局限管賬,窗口期要做事。
四是支付效率必須進步提高,采取綜合舉措。
具體地,建議考慮將一定年齡以前的嬰幼兒疾病救治費用納入生育保險,不排除覆蓋部分兒童罕見病用藥。
建議圍繞生育保險、健康中國、人口治理,進一步提高生育保險、生育服務可做應做的事。
建議不“小富即安”,財政適時加大支持生育保險。
2021年,全國醫療救助支出619.90億元,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816萬人,實施門診和住院救助10126萬人次,全國次均住院救助、門診救助分別為1074元、88元。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救助補助資金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2%。
筆者感觸:
資助參加基本醫保8816萬人、實施門診和住院救助10126萬人次。
應堅決堅持“四不摘”且辯證推進改革。
結合次均住院救助、門診救助費用不高的事實,適宜從資助資格加強核對、合理設置的角度切入。
資助參保是前提,確保“全參”;就醫救助是核心,救援“急難”。
全國醫療救助支出、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之間的缺口,從長期看應逐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