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研究:溫度變化影響二疊紀-三疊紀全球四足動物分布 | |

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最新該所劉俊研究員近年來和國外同行合作,研究影響通過仔細分析二疊紀到三疊紀轉折時期(距今約2.6億年-2.47億年)的溫度全球四足動物記錄,最新研究揭示二疊紀晚期(距今約2.58億年)的變化全球降溫事件以及最末期(距今約2.52億年)開始的升溫事件如何塑造當時的四足動物分布格局。 這項古動物演化重要研究成果論文,疊紀近日在國際地球科學綜合性期刊《地球科學評論》在線發表。最新此前,研究影響劉俊根據各種證據,溫度提出不同的變化四足動物可以作為古氣候指示物,同時推測泛大陸中部在早三疊世末期(晚奧倫尼克期,疊紀距今約2.48億年)已經從干旱帶變為熱帶,最新該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全球和行星變化》發表。研究影響 劉俊5日接受采訪表示,溫度最新研究發現,變化在全球降溫過程中,疊紀四足動物通常體型變大,在中高緯度地區帶來滅絕事件,例如在卡魯盆地水龍獸組合帶的底部曾經認為可能與二疊紀末期海相大滅絕事件基本同時,但目前證據表明遠早于后者。同時,降溫事件對低緯度地區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 在二疊紀最末期開始的全球快速變暖可能對低緯度的四足動物造成滅絕或者區域性毀滅的假說,目前受化石所限難以直接檢驗。這次研究表明,變暖對中緯度地區四足動物多樣性沒有多少負面影響,而是促進了四足動物在高緯度地區的拓展。 他指出,自從早三疊世泛大陸的四足動物空白帶提出以來,對其范圍及是否存在一直都有爭議。本次研究根據化石的仔細分析,四足動物空白帶可以延展到大約北緯30度到南緯40度之間,時間從距今約2.52億年的印度期到距今約2.48億年的早司帕斯期,不過,這一空白帶的邊界隨時間波動,在極熱期可能達到最大。 劉俊介紹說,古生物學家最初根據海相無脊椎動物化石記錄得出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存在五次大滅絕事件,后來研究者提出在陸地生態系統也同樣發生了大滅絕,而且可能是基本同時的。不過,在陸地生態系統是否都發生過大滅絕事件,以及海陸同時性目前都經常受到質疑。過去的多樣性分析基于全球性的數據庫,常常忽略了不同氣候帶、不同環境下多樣性變化的信息。他和國外合作者近年來通過不同區域生物群演替的研究,從而發現一些更真實的演化格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