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趙澤 顧夢琳 實習記者李浩)昨天,國對硅商務部發布公告,美韓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多晶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對原產于美國的起貿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補貼調查,調查期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易救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濟調
今年7月2日,國對硅商務部收到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美韓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多晶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代表國內多晶硅產業提交的起貿書面申請,請求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易救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請求對原產于美國的濟調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補貼調查。
此次“雙反”調查涉及的國對硅產品為太陽能級多晶硅,英文名稱為Solar-Grade Polysilicon,美韓主要用于太陽能級單晶硅棒和定向凝固多晶硅錠的多晶生產,是生產晶體硅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料。
據了解,中美光伏產品貿易關系密切,2011年,美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規模為10億美元,韓國對中國出口多晶硅規模達12億美元,較2010年的6億美元翻了一倍。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總計進口多晶硅6.46萬噸,同比增長36%,涉及進口金額為26億美元,進口多晶硅中約60%來自美國和韓國。而今年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3.4萬噸,約9.6億美元。而相比去年平均每公斤40美元的進口價,今年的進口價大幅下滑,每公斤約25美元。
“我國80%多晶硅企業去年第四季度就開始停產。”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表示,此次商務部決定立案調查,只是在WTO的框架上維護本國企業的發展,并不會打貿易戰。
>>專家說法
對美國“雙反”調查的反擊
“中方在現階段對美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展開‘雙反’調查,可能與美國商務部將于今年10月作出有關中國產品‘雙反’調查的終裁有關。”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這不僅是對美國“雙反”調查的一次反擊,也是為了防止歐洲市場也開始對我國進行“雙反”征收懲罰性關稅,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而韓國企業近期一直向中國進行低價傾銷,報出的價格甚至低至每公斤20美元以下,遠低于國內制造業成本,對國內光伏企業沖擊很大,十分有必要對其進行調查。
據了解,今年3月下旬,美國商務部作出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9%-4.73%不等的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稅。5月份,美國商務部再次宣布新一輪對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這一懲罰性關稅還將與3月份宣布的反補貼稅疊加。據悉,美國商務部終裁結果將在今年10月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