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圓滿結束的大實智慧醫保大賽,一些企業開發、話評運營了針對具體場景的基金監管兼論產品,醫保、智慧商保將購買、醫保應用使用這些產品。大實
醫療大數據、話評醫保大數據、基金監管兼論統一的智慧醫保信息平臺、AI,醫保應用與飛檢是大實有結合的。這是話評從“看到”到“管到”的銜接完成。
智慧醫保應用,基金監管兼論對集采、智慧支付、醫保應用監管、經辦等都有賦能支持。
比如:就能對飛檢提供常態化信息監測線索。某某醫院被飛檢查獲問題,再也不用猜測是哪條利益鏈背后做了工作。
大白話說基金監管:
基金監管意義特別大
一是飛檢活動確實省了錢,很實在。沒任何人說不該做基金監管,最多有人講某某查處事件的具體判斷處置有爭議。
二是基金監管一定高調,不能低調。審核原則不藏著掖著,體現透明自信。當然,對查處技巧有一些低調保密是有道理的。避免一些飛檢供應商、信息廠商與醫院勾連,做起“一魚兩吃”“監守自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三是基金監管有些特點:定性強、定量弱;權力大、工具強。過去在這方面沒有許多學術爭論,意見干擾較少。面對現實中的典型問題,掄起鑿子,干就完了。基金監管部好高騖遠,人事務盡。
四是基金監管是一項醫保管理工作,它與管理式醫療距離很遠,但都屬于“管”。基金監管,一萬年也不過時。在當前看,基金監管隊伍及其工作“居其位謀其政”,率先做好監管工作,以管為始以管為終,也較接近當前能力與認知。
基金監管面臨現實困難
一是基金監管是“堵”,為了“堵”好,就必須“堵”全。堅持有壓力、陣線合圍。基金監管形勢嚴峻,消極現象廣泛分布、分散滲透。干基金監管,真抓實干一定得罪人。每一件查處都“性質惡劣”,對被管的人、該管卻失察的人都傷害性侮辱性極強。
二是基金監管可能受“疏堵結合”思想干擾。以集采與“兩票制取消”的熱鬧話題來形容:集采已覆蓋院內35%藥品,將來可能覆蓋70%-80%甚至更多些,有人就可能會講:大環境已經好了,還有必要“堵”么?靠“堵”終究無法全“堵”,什么水平是個頭呢?要不干脆不“堵”少“堵”。順著這個形容,基金監管當然可依靠集采、支付改革來“疏解”問題,但在“堵”的方面不可偏激也不可偏廢。最好是將“堵”演化作為調整工具。畢竟,就像吃放、睡覺、工作一樣,任何事情不可能持續保持高壓。基金監管在總體上、在實際上也需要、遇到“時松時緊”,這是客觀彈性,難在保持原則不變形、措施不走樣。
三是基金監管被國家號召,地方不一定真響應。基金監管應當、想要復制集采攻勢。但是很難。在集采中,各級醫保基本沒有利益受損,對醫療與醫藥的利益勾連“洞若觀火”,打擊起來“隔岸觀火”。但基金監管中,一些醫保人可能被裹挾在灰利益鏈條里,把這些鏈條打斷了,他們會心痛“本地生態秘密建立維護均不易”。
因此,可能出現兩種主要現象:第一,有的地方動一動,還有的地方一動不動;第二,有些地方只動動這里,不動動那里。
這就出現不公正、不主動。需要及時建立相對統一的判斷、查處標準;需要發動互查機制(但互查不是終極可靠,因為有咱人就有江湖)。
站在那些只動一動、一動不動的地方視角看基金監管:他們可能擔憂這輪風暴是這任領導三分鐘熱血,領導換了,風向風勢都可能要換回。
因此,有必要加快使用法律、規程,來固化、替代政策。
舉例:在具體的查處案件中,如何“裁量”“量刑”要有機制保證規范、公正;現在飛檢活動的分組分工職責邊界,也要“盡其利、遏其弊”。
四是基金監管要做好“一把尺”。基金監管在總體上、在實際上也需要、遇到“時松時緊”,這是客觀彈性,難在保持原則不變形、措施不走樣。特別是不能容忍:因人因事松緊大變。
假如同一件事,市級醫保局是一個判法、省級醫保局是一個想法、國家醫保局又是一個看法,這判斷、查處過程就有很多糾結、糾紛,原則不穩定,危險很大,難免始亂終棄。
基金監管一根長竿子插到底,抓好一套體系很難。比集采要難多得多得多。集采憑借一套公式能約束80%問題,基金監管80%問題都在沉浸式體驗場景里。
也可以說,在基金監管的快速發展中階段,有時政策只給了20%規程答案,其他80%挖掘要靠自身摸索。
飛檢活動執行者在這個情況下,可能迷失自我。一種是證明自我,很牛,缺少布道、取經;一種用一些微觀權力,搞一些不規范不公正。
基金監管現實發展優勢
一是插上科技工具的翅膀。
二是全面開展基金嚴格監管。既查大案,也管小案。用熱詞形容就是:蒼蠅老虎一起打。蒼蠅老虎被打,兩者互相感應。如果只打蒼蠅,老虎就猖獗。如果只打老虎,生態文明可能仍有很大不確定性。
三是回過頭來,認真面對基金監管的學理法理的系統研究、討論。對基金監管涉及的案發金額、社會損失、性質判定、工作方法等,持續地更新經驗、吸收意見,形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好局面。
感謝徐敬敏老師對本文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