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院面臨的基層機構機遇現狀是——
幾乎處處都缺:
醫院缺人才、缺設備、醫療缺運營;
醫生缺收入、何抓缺成長、樹理缺技能;
患者缺信任、念促缺意識、發展缺尊重。基層機構機遇對于各類醫療機構來說,醫療機遇和挑戰并存。何抓
怎么辦?
新醫改對基層醫院創造了很多機會,樹理但由于管理者以往工作上粗放,念促往往是發展憑經驗和自身感覺做事,如果不注重思維上創新、基層機構機遇管理升級和內涵修煉,醫療今后仍舊會面臨眾多的何抓變數和洗牌,最后淘汰出局。
我在浙江大學授課時指出,基層醫院正經歷一個從機會導向,轉向戰略導向的系統變革期。
醫院創新不能再簡單基于領導的“經驗”和“資歷”,而更多需要醫院領導在“價值觀構建”和“理性”基礎上的系統思考能力,對醫院使命、愿景、戰略選擇、核心能力、資源配置原則等基本哲學命題達成共識。
醫療行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其特殊性體現為技術含量高、人文含量高。
也就是說,醫療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高奉獻、高情感的服務行業。
感謝國家級期刊《醫師在線》雜志,自2019年4月起,我先后分9期應邀在雜志連載的“基層醫院品牌路”系列實戰專題,已于2020年8月初結束……新醫改對基層醫院創造了很多新機會,但由于基層醫院以往經營上粗放式作風,往往是憑經驗和自身感覺做事,如果不注重營銷上的創新、管理上的升級和內涵上的修煉,今后仍舊會面臨眾多的變數和洗牌。
什么是基層醫院的競爭力?
其實質上就是指醫院配置和使用各種要素的能力,優于競爭對手且不易被模仿的,能夠不斷提高顧客價值并能使科室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在我國中省、市、縣、鄉鎮、村五級醫療服務體系中,“縣級醫院”處在承上啟下的位置,對上是基礎,對下是龍頭。因此,在2009年開啟的新醫改中,明確要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癥病人的搶救,并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
眾所周知,患者是醫療服務市場的“終極投票者”,決定了醫院創造的價值、品牌資產能否得現。當前,我國醫療行業最大的短板是服務質量跟不上,“軟件”與“硬件”不相匹配。
一般來說,基層醫院經營工作的出發點,就是要把著眼點聚焦在患者身上,關鍵是如何避免消費者的“FUD”心理(fear 害怕,uncerfainty 不可靠,doubt懷疑)。因此,通過建立在美譽度和良性溝通上的面對面宣傳、口碑效應、上門回訪等多種手段在細分化原則下能強化他們對醫院和服務的認識,從而在醫院和患者中形成親和力,用無形的溝通聚攏起心靈上的互動,從而形成認識感受上的一致性,避免對醫院功利性的排斥形成的逆反心理,穩定并拓展消費群,延長醫院由品牌美譽度積淀帶來的生命周期。
在國家確立的新醫改要著力建立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分級診療制度是擺在第一位的。而在分級診療制度體系中,縣級醫院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復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
未來使縣級醫院達到這樣的能力,在未來建設規劃中,國家明確要根據服務人口、疾病譜、診療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縣級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加強縣級公立醫院臨床專科建設,重點加強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業,以及傳染病、精神病、急診急救、重癥醫學、腎臟內科(血液透析)、婦產科、兒科、中醫、康復等臨床專科建設,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在具備能力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開縣級公立醫院醫療技術臨床應用限制。
臺灣模式一直為亞洲的樣板之一。從整體上來看,其中最具競爭特色的,就是對生態圈的構建極為成功。臺灣的醫院生態圈運作模式,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最為成功,值得中國國內的基層醫院借鑒:
1、以醫護人員及職工為核心,構建了員工生態圈。臺灣的醫院管理,在人本文化上很注重員工的需求及成長,通過正面價值觀及人本文化,倡導團隊力,形成了良好的員工群體生態圈,使每一位醫院員工都有很強的歸宿感、榮譽感,對醫院的忠誠度極高,我們會發現,臺灣的很多醫院員工都是工作10年以上,并實現以老育新,形成了穩定、和諧的員工生態圈。
2、以患者及家屬為核心,構建了客戶生態圈。臺灣的所有醫院,均很注重患者及家屬的在院就診及陪診體驗,一些中大型醫院,甚至把醫院打造成一個便利綜合體,吃喝玩樂樣樣齊全,在醫院里看到電影院、咖啡廳、商場等等,一點也不奇怪,體驗式就診陪診設計,大大提升了客戶的滿意度及粘性,使很多患者及家屬均會把體驗性強的醫院列為長期甚至終身就診醫院。
3、以小區及街道為核心,構建了社區生態圈。臺灣的很多醫院,鑒于政策原因,在營銷上都是以社區經營為主導,每家醫院都設立了健康促進中心,重點就是對區域內社區進行整體健康管理及指引,并立體化、系統化滲透到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健康主題,成為市民吃、穿、住、行外的第五大生活主題,共同構建了社區生態圈,這種蓄水池式的社區經營模式,保證了區域內的居民會最大程度選擇該醫院就診。在提升客戶滿意度的同時,增強客戶對醫院平臺的整體依賴性,從而達到對客戶閉環、終身管理的經營目的。
進農村、下社區、做問卷、做游戲,一場場健康講座送到最基層;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管理患者健康……河南省人民醫院組建的健康管理小分隊已經悄然深入基層。
那么,真正意義上的基層醫院又要做些什么呢?
很顯然,現在許多基層醫院正在遭遇后危機時代,必須建立戰略性思考平臺,是進行量的擴張還是質的提升,需要從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協調,如果找不準定位、理不清思路、選不好模式,不能從需求結構變化的趨勢上進行價值鏈的創新,僅僅憑著一股主觀經驗式的盲目激情,是支撐不了可持續發展的命運的。因此,基層醫院經營中要采用品牌戰略,那就是要創造出自己醫院特有的服務模式,形成口碑,即符合市場,又適合病人,才能保證醫院競爭力的持久發展。
近期,衛生領域政策頻出,公立醫院的壓力日益增大:
一方面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另一方面大多數中層干部都是技術骨干,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專業學習, 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識,技能和經驗。醫院管理者既需要思考醫院未來的戰略定位和制勝策略,直面醫院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困難與瓶頸;也需要提升內部人員的能力,調整醫院運營機制,加強內涵建設。
目前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本身就不是職業化的醫院經理人,更談不上有豐富成熟的醫療市場經驗,其成長過程在體制內,考核評價與任命行政都是組織部門決定的。而中層科主任一級的醫生手中均無人財物權,沒有參與行政決策的權利,而一般普通醫生就只有技術了。
因此,醫院中層干部需要深入學習探討公立醫院改革的各項政策法規、結合醫院的發展規劃,運用科學的戰略分析方法,規劃醫院的戰略發展目標,通過合理的項目分解與執行,將醫院的戰略目標推進落實;樹立醫療質量管理的整體觀,形成穩定的注重質量管理的文化;制定與規劃醫療品質控制與評價工作的目標、組建或完善質量管理隊伍、分析與持續改善醫療質量管理;學習盤整醫院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梳理和優化學科發展的方向和發展層次定位、規劃學科發展目標的實施路徑,學科帶頭人需要做好梯隊的培養,有的放矢建設學科等等各項管理技能。
現實中,醫療服務品牌已經不再是個陌生的話題。患者需求品牌,醫院重視品牌。醫院總是通過自己的經營行為、創新活動試圖建立起品牌親和力,患者則依據個人偏好,選擇自己了解、信任和喜愛的醫療品牌,這兩者行為的有機統一,預示著醫院開始進入品牌經營時代。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老師指出指出,醫療行業應當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醫療供給側改革必須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努力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感。現階段可以把基層醫院的整體經營分為三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