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量換錄調為期三天的價談2020年度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工作正式結束。據悉,判準品目此次談判主要涉及癌癥、入已精神疾病、成醫常態操作眼病、保藥兒科等藥品品種,量換錄調后續談判成功的價談藥品將進入國家醫保乙類藥品目錄,按照往年的判準品目經驗,如果要想保證2021年,入已醫保談判藥品正式落地,成醫常態操作醫保藥品目錄近幾天可能就會公布。保藥
根據相關媒體的量換錄調公開報道,這幾天浮出水面的價談談判藥品有:
首日談判的產品或涉及中成藥、罕見病用藥,判準品目還包括一些糖尿病用藥,例如諾和諾德的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注射液、禮來的度拉糖肽。
第二日談判的產品或包含部分抗癌藥、心腦血管用藥、眼藥等,涉及阿斯利康、西安楊森、再鼎、綠葉制藥等,還有國產創新藥——治療阿爾滋海默病的新藥甘露特納膠囊(GV-971)。
第三日,最受關注的是以PD-1為首的抗癌藥,還有一些中成藥,此外還包括中國生物制藥的安羅替尼、豪森的阿美替尼,還有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等。
PD-1的醫保入場券最終花落誰家也成為廣為關注的話題:據醫藥經濟報消息,16日上午為進口PD-1的談判,下午為國產PD-1產品談判。其中,默沙東的K藥最低報價約在10萬/年左右,而兩家國內企業PD-1的報價分別為3萬/年、3.7萬/年。
業內也有消息顯示,恒瑞的PD-1大降超80%,報價5萬/年(醫保報銷前),意味著通過醫保報銷后,患者實際支付的年治療費用降至1.5萬元左右,4個適應癥全被納入本次醫保目錄。4家跨國藥企默沙東、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以及羅氏在此次PD-1談判中全軍覆沒。
據經濟觀察網報道,百濟神州的PD-1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商品名:百澤安)談判成功,其公司另一款淋巴瘤新藥澤布替尼也談判成功。
今年是國家醫保局連續第三年開展目錄調整工作。為了讓患者用上新藥好藥,通過“以量換價”談判準入的方式推動藥費下降已經成為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的常態化操作。
本次醫保談判品種數量、涉及企業數量創五年來“談判準入”之最。共涉及到癌癥、精神疾病、眼病、兒科等藥品品種。根據此前醫保局發布的《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共涉及728個藥品,涵蓋751種適應癥,但目前尚未確定到底有多少個品種最終參與了此輪醫保談判。
前四次醫保目錄的準入談判的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除此之外,可以參考的是,三輪四批國家藥品集采平均降價幅度為50%~60%,最大降幅98.72%。由此可見,醫保目錄談判的降幅預期已經基本穩定,預測會維持在60%這條線左右,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不排除個別競爭激烈的產品創造降幅最大的新紀錄。
醫保目錄是“控費”中最基礎的工具,目錄的大小是影響醫保基金安全保障的最重要因素。按照常理,在醫保基金總額一定的情況下,目錄品種越多,價格預期水準應該越低。本輪共有七百多個品種通過形式審查納入談判范圍,比歷年醫保目錄調整中的數量多。因此,本輪談判的成功率大概率與之前持平或比之前略低。
除了近期醫保目錄準入談判之外,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已經經歷了三輪四批,第四輪也將啟動;醫用耗材國家聯采也已經開始,降幅達到過去20年集中采購的降幅之最;各省地市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藥品和耗材帶量采購,價格“必殺技”輪番上演;還有DRG的全面推行、DIP的實施、行業不正之風的清理整頓、信用體系的即將實施……醫藥企業面臨多重打擊,日子更加艱難。
而且,進入醫保、國采中標也不是一勞永逸。“騰籠換鳥”再升級,我國醫保目錄已經進入動態化調整時代,基本每年一次,新藥進入醫保的時限放寬,獲得談判資格的新藥數量也明顯增多,無論是醫保的新進入者,還是后進入者,都可能面臨著持續的調整。
能否獲得政策、市場買單,都將影響著相關品種的藥企以及負責的醫藥代表。醫保的體量規模很大,讓企業降價,意味著企業一是需要控制生產成本,二是投入研發,三是轉變傳統銷售模式,拓展院外渠道,擁抱數字營銷。
關于進行低成本可持續的有效在線學術推廣,可以與作者Dr.2交流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