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陜北民俗文化大觀園“信天游”杯酒曲擂臺賽上,一位70多歲老人嘹亮的歌聲,底氣十足的演唱,引起了游客的注意。
“照子來了”“是照子,快看!”人群中很快有人認出臺上的老人就是神木大有名氣的民間藝人“照子”,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錄制。
賽后,小編第一時間拜訪了照子老人,聆聽他與陜北民歌的淵源,有幸錄制了照子現場說唱的陜北民歌道情、說書。精彩視頻一起來欣賞~
酒曲是陜北地區特有的民間文化,酒桌上人們即興演唱,借酒抒發情感,酒曲既是藝術欣賞的美餐,更是人文歷史的記錄和展示。
道情是陜北民歌中的一種唱法,以唱腔為主,聽起來不同凡響,唱起來震撼有力,以廣場藝術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廣為眾人傳唱。
說書的最大特點是取材于民,由農民自己創作自己表演,語言來源于生活,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頗受當地百姓喜愛。
照子原名叫賀文彪,在神木以南一帶,提起陜北說書人,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頭戴手巾,一邊拉三弦一邊打快板,現場即興說唱的照子。
照子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從小喜歡文藝的他13歲時就跟著村里的道情班子開始學藝,后來自己逐漸自學說書、唱酒曲。在當時的大集體時代,農民靠在生產隊里勞動,掙取每日的工分來維持生計,為了貼補家用,等到冬天農閑時,照子便與鄰村的伙伴結伴說書,從憶苦思甜到人民生活有希望,照子總能即興編詞說唱。接地氣的詞曲唱出了鄉鄰的心聲,大家對照子的演出從認可到依賴,漸漸地,照子的名氣在萬鎮、馬鎮、喬岔灘一代越來越大。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聽一場,有一次去喬岔灘說書從正月一直持續說到二月,走都走不了,很多村民都自發籌錢聽說書。”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照子的臉上寫滿得意。
這之后,照子先后代表村鎮在神木文化館進行演出。最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在神木市舉辦的民歌比賽中取得第八名的好成績,照子說,“當時參賽的有86人,不少都是專業選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
1970年,黃河天橋電站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榆林各市縣鄉鎮援建,照子有幸被推薦為神木營的民工連連長,帶領200余人前往府谷投入天橋水電站修建工程中,一干就是8年。8年間,照子在工作的同時還加入了宣傳隊,“當時神木營、府谷營、榆林營,三個營為一個分會,每個營都有一個報道員,收集宣傳材料,再由我們進行宣傳,形式多樣,打快板說書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宣傳先進勞模、好人好事,激勵更多的人向先進看齊,以說書為主,唱歌為輔。”靠著說書宣傳,照子出席了三省八縣的先進工作者大會。
為了傳承陜北民歌文化,照子先后收了多個徒弟,在神木說書界小有名氣的劉明明、馬亮亮、劉靈靈都是照子的得意門生,師徒幾人經常走街串巷,將黃土地上的陜北文化傳遞給千家萬戶,極大地鼓舞著窮苦的老百姓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奮進。
一個人做一件事簡單,堅持一輩子卻很難。如今,已經是古稀之年照子依舊歌聲不輟,60多年里,照子傳唱的陜北民歌高達200多首,一曲曲代表黃土高原文化符號的曲調,飽含著陜北人的精神基因,照子不僅見證了陜北民歌的發展變遷,更以實際行動演繹陜北民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了紅色基因,讓神木人在他的歌聲中感受不同歷史時期陜北民歌帶來的正能量。
編輯:admin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