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賺錢
國有企業依然是光鮮國企改革2010年最賺錢的企業。
2010年已發布年報的年報難掩上市公司中,利潤位居前列的不足大部分依然是國企,包括工商銀行、任重建設銀行、道遠中國銀行、光鮮國企改革農業銀行、年報難掩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等金融行業企業,不足以及中國石油、任重中國石化、道遠中國神華等能源行業的光鮮國企改革企業。
占據利潤前幾位的年報難掩幾乎都是國有企業中的大型央企。有數據顯示,不足2010 年,任重中央企業共實現利潤13415億元,道遠占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67.5%。
盡管如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研究中發現,國有經濟狀況其實并不如想像得那么好。他向本報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年中,國有企業無論營業收入、營業利潤的增長速度還是其總資產、凈資產的增值速度,都遠遠不如私營企業,其效益指標與2003年相比并無明顯改善,主要受益于上世紀末的三年改革攻堅。其發展目前呈現明顯的規模膨脹特征。
“在過去幾年資產價格快速膨脹的時期內,誰能夠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以較多地利用財務杠桿,誰就最有機會實現較快的資產增值。國有企業獲得的貸款遠遠多于私營企業,資產增值速度反而遠遠遜于私營企業,實在不值得津津樂道。”張文魁說。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趙農和一些研究人士近期發布的《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顯示,如果考慮到土地、信貸等隱性成本,一些國有企業近幾年的盈利水平甚至處于負增長狀態。
共同發展
國有企業利潤可觀,但依然面臨著眾多質疑之聲,其中石油行業尤其突出。幾乎每一次成品油價格調價,就會有網絡輿論質疑石油巨頭為何一邊拿著高額補貼,一邊享受著高額利潤帶來的高福利。
事實上,除了少數上市公司外,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并不透明,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間并不為外人所知。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狀況是導致外界對國企質疑的原因。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財務不透明不利于國有企業的股權改革步伐的推進,實質上在透支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全行業全領域的發展模式也不符合國有企業改革中“退出去”的改革宗旨。與此同時,在某些特定領域,國有企業的壟斷,也在壓縮著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本質上并沒有沖突,國企改革要求中已經提到需要‘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
趙農向本報記者指出,應當圍繞打破國有企業在一些行業中的壟斷,取消國有企業享受的特權,并規范國有企業的行為。這樣才能促進不同經濟主體充分、公平地展開經濟競爭,提高經濟效率。
白朋鳴認為,國有企業的特權應當體現在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力方面,而非通過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獲取經營利潤。他認為,國企改革應當著重以內部改革為主,解決當前財務不透明、經營領域紊亂、資產流失等企業內部問題。
隱憂暗藏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快速的輕紡工業化將國有企業帶入鼎盛時期,但隨著輕紡工業化高峰期結束,以及大量非國有資本進入輕紡工業領域,國有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逐步走下坡路。而今,享受著快速重化工業化送來“蛋糕” 的國有企業,依然還將面臨類似的困境。
張文魁告訴記者,快速的重化工業化將國有企業帶入又一個鼎盛時期,但重化工業化的高峰期也可能在若干年內結束,屆時中國的產業結構將面臨新一輪重大調整,集中于重化工業領域的國有企業又將進退失據。
以鋼鐵業為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粗鋼產量2002年連續四年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后,增速逐年降低,2010年前三季度下降到12.7%。
張文魁認為,“十二五”的國有企業改革應當以國有大型集團性企業的母公司作為重點改革對象,除了少數特殊行業的國有母公司和那些專門用于持有國有股的平臺性公司,母公司要全力推進以股權結構多元化為基礎的公司治理機制商業化。
一些壟斷國有企業傳出成立董事會的消息,某種程度上表明,國有企業正在向著公司化治理的方向邁進。
但張文魁也指出,缺乏股權結構多元化作基礎,即使在國有企業中建立董事會,甚至董事會中有相當比例的外部董事或者獨立董事,仍然無法形成可持續的商業化治理機制。
他強調,公司治理機制的商業化在一定時期內未必促進企業發展加快和企業業績改善,但時間將會證明,只有商業化的公司治理機制才能與市場經濟相容,才能為企業在市場體制中的劣汰優勝和存活發展提供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