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高天厚土》(局部)。變奏王丹 《華彩》(局部)。位女《春風浩浩詩書香》。性藝《觀·諍 》系列(部分)《東湖綠道·笑看荷花去》。變奏《煙嵐清音》。位女趙麗先 《傾聽·之一》(局部)。性藝圖片來源于主辦方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對于女藝術家群展,變奏你會有不一樣的位女期待或心態嗎?
“有些期待,如果是性藝純女藝術家的作品,我更希望看到女性視角的變奏世界,而不是位女只有女性才能感受到的世界。”
“會帶著好奇心去到現場,性藝看看她們的變奏作品。”
“變奏·2023當代女性藝術家七人展”正在湖北武漢湯湖美術館展出,位女來自湖北高校和專業畫院的性藝女性藝術家們用畫筆“發聲”,也自然而然地“回應”著觀眾的關注與期待。
參展的七位女性藝術家為趙麗先、李碧紅、張立、段巖、王丹、李瑾、明媚,展覽展出她們在油畫、中國畫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新成果,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藝術理念和表現風格。
趙麗先的油畫作品風格受到西方野獸派與表現主義影響,造型夸張、線條粗獷、色彩炫目,同時她又注重從中國古代繪畫中吸取營養,如漢畫像石和墓室壁畫中粗線條的運用,畫面氣勢蒼勁而充滿神秘力量。
展覽學術主持、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婁宇解讀,這幅《傾聽·之一》運用大面積的色塊組織成一幅絢麗寧靜的畫面, 桃紅色的人物與藍色的天空、海洋相對比,黑線條委婉地勾勒出女神的曲線美,畫中主角孤獨地臥于曠野之中,聆聽著大地生靈與季節變換的聲音,讓人感到寧靜而美好。
作為母親,李碧紅平常接觸最多的就是菜場里的瓜果蔬菜。她希望用治愈的色彩表現平凡題材中最本質的真實,借助生活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東西來表達她的內心情感。
在作品《豐碩》里,她將紅、橙、 黃、綠、青、藍、紫、黑、白的蔬果,呈現在一張畫面里,“每張面孔是那么的熟悉,味道也是那么的熟悉。鮮艷的色彩無私的奉獻,盡顯了平凡的偉大。”李碧紅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再如作品《春風浩浩詩書香》《驚蟄》《聞香》等,每一場“花開”,李碧紅都用豐碩的色彩來演奏生命的贊歌。
展覽現場,張立的“都市女性”與她的“林泉山水”并置,古今相望,古調淺唱。
張立介紹,《觀·諍 》系列選擇的素材幾乎來源于都市女性肖像。可以看到在30歲階段和40歲階段,對于女性蛻變的微觀表達。“30歲女性的情感的充沛;40歲女性的釋懷與淡然。”
《山水扇面 . 桃源》《雨音》等作品則意境悠遠寧靜、自在隨心,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意趣。
段巖有著在海外訪學的經歷,原來也做過雕塑和陶藝,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國畫作品呈現出的面貌,能夠真正融合中西。她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簡單的描摹物象,而是運用中國傳統的墨分五色來展現西方所謂的空間格調。如《東湖綠道·笑看荷花去》《華夏紫氣映朝暉》《初經一雨洗諸塵》等等。
“我希望我的花鳥畫,不論是工筆、寫意,還是沒骨技法, 都能通過色彩、光暈、用筆、氣氛渲染出一種美好與恬靜。仿佛陌上開花,仿佛鳥語喃喃,仿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一切的真善美也隨之潛入畫中,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境和心靈慰藉。”段巖說。
王丹介紹其近期創作的作品,主要以都市生活和戲曲藝術這兩個方面作為創作主題,“我分別從都市青年的精神生活狀態和傳統戲曲文脈傳承的角度進行切入,并依托個人視角對傳統的視覺藝術語言進行多維度的解構和再創造。”
王丹在《華彩》《饗宴》《風華》等作品中以大寫意的表現手法對戲曲人物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觀眾從中感受到戲劇人物唱念做打間的恢宏氣勢。
《瑟堡的雨傘 》《致青春》等,則是王丹通過或具象的描繪或意象的手法捕捉都市生活中人物的內心感受,探尋當代青年精神世界里更為深刻隱秘的東西。
李瑾的參展作品大部分以鄂西山區生活為縮影,表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采。
在《高天厚土》 畫面中心,聳立著一組男女山民的緊密組合,質樸厚重的色調,紀念碑式的構圖,雕塑般的人物形象等,給人以震撼。
李瑾說:“我一直堅持以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和寫實繪畫的表現手法為研究方向,把在國外學習掌握到的歐洲科學系統的繪畫規律和繪畫技法知識,同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及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相結合,運用具象寫實的表現手法,用油畫‘講鄂西山民的故事,抒中國人的情懷’。”
明媚注重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將心中所想以直接的方式甚至夸張的手法呈現于紙面之上,讓觀者一眼便能感受到作品的情緒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術主持、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婁宇解讀道:“明媚重視水墨畫中的筆法和墨法,如作品《絮飛春無盡》《清枝頌》《塑》等皆表現寒梅枯枝的景物,頗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命蓬勃的氣勢。
“藝術對于性別而言,它只作為人和自我實現的一個特殊領域。 藝術的力量是超越個人的,它應該被看作是全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無論性別如何,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在藝術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婁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