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1年,破產中國民營醫美進入新的未醫賽道,在經歷過時長一年半有余的美老疫情管控,早已進入常態化之后,板可不用行業上游一片蓬勃,破產醫美機構發展卻越來越不明朗,未醫尤其是美老疫情反復的廣東以廣州,深圳,板可不用東莞為主城市的破產不少醫美機構,又出現了一波的未醫停診,半診和裁員狀態,美老而國內其他一些醫美成熟市場,板可不用也進入了新一輪的破產洗牌期。不少十多年的未醫醫美老司機,在私下交流的美老時候,也顯現出了焦慮和迷茫,也有已經創業的醫美老板,疫情影響之下關了機構,從新又開始尋找打工的機會。
歷史驚人的相似,醫美行業發展陷入死循環。因為遇見,所以預見。
你的下半場,很可能是劇終。扎心、嘴硬、無奈、不甘。無論你接受與否,有些劇情都會在自己身上重演一遍。
這場景,熟悉不?
本文已經收錄出版于2018年《向死而生——中小型醫美機構生存法則》——賀華煜2021年10月16日
進入2018年下半年,國內的醫美行業發展前景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某些大品牌機構被限制營業,機構老板們被逐個約談,幾家掛板的機構相繼摘牌。更苦逼的是一些處在中下游的醫美機構,生死煎熬,難以為繼。
當很多人還沉溺在“明年將會是最難過的一年”這句反復幾十年的“預言”的時候,卻不知,未來已來……
行業混亂,市場混戰,企業低迷,人心浮躁。經常有同行在交流時候,對未來醫美走向關心問詢。不過有個奇怪的現象,大家都盯著外部看,結果是:越看越迷茫,越看越困惑,越看越無措。極少有人向內求,求心靜,求眼明,求知止。結果就,今天的局面各種不堪了。
馬云曾說:復雜的問題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我在醫療行業十多年,一直在做一線的管理服務工作。有機會與投資人和高層們接觸,知道他們的想法,有機會與消費者接觸,知道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在探尋不同時期,如何用區別的方法或工具,建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需求關聯。
這些年我專心服務中小型企業和研究人性。凡是從根本去研究,就容易抓住本質,本質抓住了,問題就簡單了。所有事情都逃不出規律的。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我想總會有些人把握時機而崛起,也會有人因為風口而折戟。都不想種樹,只想摘果子,可是我們這個行業偏偏有很多這樣的人,所以呀,有錢任性,沒錢認命。
這是必然的 一個個過程,有些事情是不該交的學費,關鍵是交了也不長進。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個時候,底子打的如何,就很重要了。很多人同一個事情上死三次四次都不長記性的。
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問題,急功近利。前幾年在東莞一家口腔機構做講座分享的時候我就跟在場的老板們講,企業做好了,是大家的功勞,團隊的功勞。做不好,一定是老板出了問題,不要想著把責任全推給下面人。
小老板關注你做過什么(盲信你所謂成功案例);
大老板關注你怎么做的(關心你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模式和方法)。
你關注的是什么呢?
企業的“企”字,上為人,下為止。說明企業離不開人,沒有人也就談不到企業。而有人的地方就必須有管理,特別是當有眾人的時候。您看那個“眾”字,一人在上,二人在下,也就是有三個人就有一個領導。否則,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而“止”字就是“令行則止”的“止”字,就是規矩,或稱管理。這里用的是“止”字,強調的是,企業里的人員不要亂來,要知道企業內有許多禁止之事。
“企”字的上面是“人”字,由一撇一捺組成。它們反映了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其中,“一撇”反映了企業的進項,是進錢的事,譬如銷售或是營業等,是企業的收入來源。“一捺”反映的是企業的出項,是企業花錢的事,比如采購等。一撇一捺反映了企業的基本事項。
技術是核心競爭力,
人才是核心生產力
決定企業生死關鍵只需三步:
識人,用人,花錢。
前段,網絡間有篇《如何假裝你能當好醫美總經理?》文章,很短時間內很快獲取了相當數量的閱讀量。從文風看,此人一定曾經是位職業經理人或至少企業中層干部。
詼諧之余,把企業和經理人直接的相互選擇及踐行標準,也算是表達清晰了:
文引:(這些年高速發展與擴張的醫美業,它的過去,或者說現在,比如在那些三四五線城市,其野蠻生長搶錢搶地搶人的態勢,跟民國初期的軍閥割據土匪遍野很像很像。
所謂亂世出英雄,世無英雄豎子成名,世道越亂,就越容易出英雄,市場越野蠻越無序,就越容易出來冒牌總經理。而這,就是很多人的機會。
這么多醫美機構遍地冒出來,不管是醫生還是各方面人才,都供不應求,最讓老板犯愁的是,哪兒去找一個醫美總經理,尤其是一個靠譜的總經理。)
今天的醫美機構老板和經理人們蜜月期一般很短,除非是嫡系或股東。這其中有行業整體浮躁、急功近利的元素在里面,更有一些原因是,機構數量瘋長,而運營管理優秀人才短缺造成的一大部分運營管理人才是被破格虛高使用。這本身就有錯誤和風險的存在。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老板和經理人,合作期間稱兄道弟,猶如手足,一旦不合作就相互埋怨,相互詆毀的事情。
事因人起,成敗由人。面對行業發展前路不明,企業舉步維艱的當下,如何找到人才、辨識人才,是企業老板們最渴求解決的問題。由此而衍生了很多醫美領域的各種培訓服務。
但是,這些培訓當中,教育員工的多,教育老板的少;教人忽悠的多,教人踏實做事技能和正確心態的少。各種培訓機構,上演著葵花寶典、吸星大法,各種邪招歪損都出來了。
這個行業少教的,恰恰是那些老板們。我給一些機構的員工和老板做內訓的第一堂課,就是告訴他們一定要學會如何講人話。
真智慧是有價值的,知識不能貶值。有些人被騙也活該,不值得同情。他們本來就只想占便宜,吃白食的。
先說下如何識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識人、用人術之說從來就有。
晚晴名臣曾國藩著有《冰鑒》一書,根據其所述,曾國藩將其相術口訣歸納為以下四十字: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曾國藩識人術,根據相貌、言語、行動特征來考察一個人的思維和做事方法,從而判斷這人的才能大小,以此確定他適合擔任什么工作。無論是李鴻章,還是吳汝綸等人,都是他用此法覓來的大材。另外,這與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學亦能產生大部分的共鳴,因而尤其值得后世借鑒。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不僅謀略過人,在選人、用人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善于從人的“志”、“變” 、“識” 、“勇”、“性”、“廉”、“信”七個方面來考察識別人才。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諸葛亮的這七條用人之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用人策略。要用好的制度選好的人,諸葛亮的識人、選人方法,對我們很有借鑒的價值。
春秋戰國的鬼谷子識人6術傳世:
(1)窮之以辭,以觀其變;(2)明白顯問,以觀其德;
(3)遠使以財,以觀其廉;(4)試之以色,以觀其貞;
(5)告之以難,以觀其勇;(6)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鬼谷先生長于持身養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鬼谷子曾任楚國宰相,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是縱橫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外交家、語言學家、法家、名家、發明家、醫學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鬼谷先生的智慧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等500多位精英!
慧眼方識英雄。然而今天的醫美機構老板們,趟著醫美這趟渾水,心竅鬼迷,妄想一夜暴富。看人如霧里看花,何來慧眼?更由于醫美入行門檻低,早期靠粗暴,野蠻的方式掘得醫美第一桶金。富而不貴,豪而土鱉的大有人在。所以,行業從業者的整體素養還有待提升。
我到過不少老板的辦公室,看到其書柜里多喜歡收藏些各類的管理學、營銷學書籍,甚至神學、禪學一類的書籍。不知這些是擺設充充門面,還是真的讀過幾頁。
既無慧眼識人,有錯也就在所難免。一些機構沒有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沒有完整的識人聘用體系和背調的習慣。尤其是對于高層管理的任用,很多是根據老板個人好惡,抑或應聘者情商幾許,口才如何,經歷過哪些知名企業,做過哪些個“成功案例”來拍板定人。
應聘者為了獲取更高薪酬的工作,也就毫無底線的自我吹噓。甚至把別人的案例照搬過來,說成自己的案例。并神乎其神、夸大其詞,
《如何假裝你能當好醫美總經理?》就講:面談的時候,如果你不假裝,你就沒有機會,就不能施展才華實現抱負。而假裝得好,就能增加勝算。現在這個社會,和具象可觀的實際利益相比,誠實的品質總顯得虛無空洞和虛弱無力。
在這一行呆的久了,各路大神見的多了。我曾接觸過不少老板因眼瞎心盲,遇人不淑,導致企業陷入不堪的。
再說下如何用人: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你想吃豬肉,難道你非要去養頭豬?再去學殺豬?再去學廚師?難道就不會找一個餐館坐下來點份有豬肉菜?
這一點,早期的民營醫院老板們就做的很聰明,凡是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叫問題。開醫院,解決錢,他們可以家族聯姻,親戚湊數;解決人,他們在人才上毫不吝嗇錢財。
然后,他們就成了第一批的民營醫院掘金者,并且逐漸形成大的氣候。
我個人對一些所謂大機構空降過來的管理層是慎之又慎的。因為我清楚的知道:大的機構建制齊全,分工明確,講究的就是協同作戰,很多人是沒有機構做到最高層,很難看到全局,更不知如何布局的。這樣的人在大機構團隊作戰,一定是如蒼龍出海;一旦獨當一面去單兵作戰,必定會輸的一塌糊涂。
中小型機構的老板盲目的聽信大機構出來的只懂得皮毛的中層,讓一個沒有真正統帥驅兵的人以點帶面,去掌握企業的命脈,其風險可知,下場可見。
所以,送這些醫美機構的老板們一句話:愿你們因無知填過的坑,對得起當初的雄心壯志。
《如何假裝你能當好總經理?》還提到幾個假裝:假裝有資源、假裝懂戰略、假裝懂定位懂品牌、假裝有魄力、假裝會做業績。
這個行業確實有不少從大機構出來的所謂的經理人是這么假裝的,有的裝的還很成功。于是就有了在這些中小型機構里扮演(不是“做”哦)一次CEO的角色的機會。
簡單說,就是絕大多數人過分依賴、過分重視“初始值”(比如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甚至只記得“初始值”,而這個初始值將成為其后所有判斷的依據。
這個“錨”能釋放巨大的能量,讓老板在選你當總經理這事上起到微妙神奇而不易覺察的作用。
他一想到1000萬就想到你,一想到你就想到1000萬。這個錨,老板時刻都會記得,一直到你當上醫院總經理做幾個月仍是業績慘淡只好讓你滾蛋把你鋪蓋卷扔出來的那一刻。
也就是為何,今天的醫美機構老板和經理人們蜜月期一般很短的直接原因。當然,這些經理人們,不愁下一個機會。反正試用期間拿的是保底。機構虧盈,不用負責,工資一分不少拿了走人。
中國的文化重師承,重傳承。孔子講尊師重道,師道講傳承,傳承老師的經驗,自己少走幾十年的冤枉路,這是重師承的道理。他的學生曾子有句名言:“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所謂——
用師者王: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為國師,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繼位,又用姜太公并尊為尚父。湯用伊尹,齊桓公用管仲尊之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師。
用友者霸: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苻堅先生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徒”則是指專用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今天的醫美機構老板們,無論大小終于有了自己的企業,當上了老大。一掃打工時候的憋屈陰霾。可以耍老板威風,專權弄權。
在感情上最痛快的就是用徒,只曉得當面“山呼萬歲”,指東便東,說西就西,錯了他也跟著錯,絕不提出正確的意見。用這樣的人雖痛快,可是有什么用?所以用徒者亡。
“用徒”讓自己感到快樂,“用友”讓自己受到約束,“用師”卻讓自己受到壓抑。所以,今天喜歡“用徒”的領導者遠遠多于“用師”者。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曾仕強教授的講座,這些年獲益匪淺。在企業用人上,領導把部屬叫來,告訴他做這件事情第一個要注意什么,他一定會很注意地聽。接著領導說第二個要注意什么,他還會注意聽。當領導講到第三點的時候,部屬心里就開始有想法了:怎么這么多要求呢?如果領導還不知趣,講完三個還要再去講第四個,這時部屬即使嘴上不說,心里也一定會想:你講那么多我怎么記得住?干脆什么都不記算了。所以,中國人當領導,要有本事把非常復雜的事情歸納成三點,叫做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其實就是抓住重點,不重要的由自己去發揮。重要的不能變,不重要的讓你在變的過程中去磨煉成長。為什么呢?重要的東西交給他去做決定,萬一決定錯了,損失太大了,誰都受不了。可是如果連不重要的小地方,他都沒有彈性、沒有自主性的話,這個人就永遠長不大。所以我們講要“抓大放小”,就是這個意思。
最后談談花錢的事情。
我們經常講:大老板只干三件事:喝茶、找錢、用人。
如今大凡老板一類的人員,都是忙忙碌碌,終日不見人影。更有甚者,將公司內外的大小事務全部納于自己“掌控”之下。殊不知,真正的大企業家都是很“閑”的。因為他們只做三件大事:籌資、用人與喝茶。
突然死亡的企業,不論大小,多數原因是死于資金鏈斷流。但這種資金鏈斷裂,絕不是一日之功,造成資金鏈斷裂的直接原因多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埋下的隱患,長期無法得以解決,囤積爆發的一個結果。
據行業調查,目前國內很多醫美機構處于微利或無利狀態,更有許多是出現嚴重虧損,已經遠非一些外行人眼里看的那么暴利了。
尤其是一些做模式和分期的機構,一旦出現醫療事故(糾紛)或資金鏈斷裂的負面消息,將一潰不可收拾。
一個同行曾講了做模式醫美的某品牌機構全線倒閉的事情,其中長沙的分店一夜之間關門,東西都搬光了。原有部分員工,都是因為發不出工資降薪離職了。
老板失蹤,機構關門,員工遣散。其他如南京的,貴陽的,石家莊等地的機構雖然沒有宣布倒閉,但也全部改了名字。
這件事情已經長沙同行的核實,但既然坊間還沒把問題暴露出來,等及多米諾骨牌真正推倒那一刻,更多的醫美機構,尤其是做分銷的機構,將受到波及。
本人在醫美機構一線做運營管理多年,關于花錢如何的事情,也是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據我所知,很多機構的花錢是缺乏計劃性,更沒有個預估或評估。原因之一,花錢者花的是別人的錢不心疼;原因之二,花不好也不用擔責任。
很多機構根本就沒有建立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沒有人懂得數據分析,更不要說是數據分析后的解決方案了。
計劃做的含糊不清,執行做的稀里糊涂。一切沒有可以量化的指標,沒有節點分解控制的計劃步驟,更沒有需要微調時候的應急預案。
老板們不懂,因為他們只關注結果。經理人不懂,因為他們根本就沒人教過怎么做數據分析,怎么通過數據解析找出企業當下存在的真實問題,更沒自學自悟過管理之道。
所以,贏的稀里糊涂,輸的不明不白。
所有的經驗教訓,都是從市場搏殺中獲取,這樣的市場搏殺需要犧牲,需要付出代價。企業或個人的成長,是需要交學費。要么交給市場,要么交給老師。
一個沒有花過錢的人,是不知道金錢的價值匹配最佳狀態是在哪一個節點的。
企業有此三點把握不善,必死無疑。
曾仕強教授講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為何而來,明確人生的目標——不用比較,不用評判,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行了;知道如何完成,找到做事的方法——時間只能用在一個地方,不能用在很多地方,所以要選擇;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不斷地改善——有目標、有方法,天天改善,我們就自然而然地進步了。
1、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個道理誰都懂,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時候。先要看他的本質和核心在哪里。找到了本質和核心才可以有的放矢。
2、要學會簡單思維。簡單思維不是幼稚的,不動腦子,而是不要繞來繞去的把問題弄得更復雜了,有時候,直覺是很正確的一種思維方式。
3、把握客觀規律。每個事物都有他發展的規律,要學會從規律出找方法。平時我們就要練習自己看問題的能力,要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看問題,這樣到了關鍵時候,就能夠把握規律。
4、進行深入的思考。沒有簡單,就沒有復雜。復雜的事情實際上是由簡單的事情組成的,因此思考時候要從簡單處著手,一個個的簡單要素突破之后,復雜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5、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化并不是不認真去解決,而是要從簡單入手,揭開復雜的外衣,找到問題的本質,然后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人生緣深緣淺,或者白駒過隙間錯過。我經常講,能遇到合適的,扶上馬,送一程。其實已經是大功德了。這個行業操蛋式的浮躁、不堪。雖在其間,但如履薄冰。
我也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原文: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我這些年一直是勞動、勞動、勞動。掃千秋,掃心靈,掃紅塵。
對于員工:簡單是一種專注
簡單的人生和工作態度意味著去粗取精,避開紛爭去追求內心的平和,以及把時間花在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職場中的問題,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齟齬,還是個人內心的不滿,起因往往是想得太多:你把別人想得太復雜,往往是因為你自己不簡單。所謂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每個人,無論是管理還是被管理,都要時常花一些時間去反省,或感悟,讓自己遠離喧囂的欲望,你才能遇見最簡單的自己、找回那顆赤誠、純粹的初心。
同時,簡單也意味著,把人從繁雜的事務、從煩亂的心緒中解脫出來。放慢腳步,放松心情,凡事給自己留個空隙,用簡單的樂趣把自己充滿,你的人生會更加輕松自由,也會更具激情和創造力。
記得時刻問自己:這會使我變得更簡單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考慮重新來過吧!
對于領導:簡單是一種管理境界
領導必須掌握一種簡單的管理思維,讓所有人的工作都變得簡單、最簡單。因為工作越簡單,效率越高;流程越簡單,意外越少;管理越簡單,達到人力自動化就越容易。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很多領導執著于把管理做得盡善盡美,卻往往因小失大。
要想做到簡單管理,首先,領導要學會選人、用人,把自己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簡單。要明確,個人的勤奮是必須的,但它只有在“做正確的事”與“必須親自操作”時才有意義。領導者要常常問自己:這件事是否必須要做的,是否必須由我來做。
同時,領導必須具備一針見血,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事實上,從繁雜的事務中跳出來,擺脫就問題論問題的怪圈,從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你會發現,那些原本一團亂麻的難題,其實大多并不復雜,只是當時你站的角度有問題,換個角度,很容易就能抓到問題實質。
最后,就是把簡單管理的思維貫徹到整個團隊中。對領導來說,你有責任給自己的員工營造這樣一種氛圍:讓他的工作足夠簡單、有專注的可能,并盡可能培養他專心一意的習慣和自覺。只有這樣,你的團隊才能在卓越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這需要對整個團隊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進行梳理,優化管理架構,優化工作流程,對員工職能分工進行重新定位,并合理滿足各級員工的需求,讓他們的工作簡單、高效,有自我發揮的空間,能夠自動、自主去完成工作。最終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員工各部就班、充分執行,而越是高級的領導似乎越是什么事都沒有,天天上班看看郵件、喝喝茶完事。
所以才說,簡單管理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管理境界,和領導的個人修養、人生態度、胸懷氣魄緊密相關。
我曾在深圳的醫美G20論壇交流上講過,毛竹的故事,蟬的故事。
也希望這些年自己的蟄伏,這些年自己的邊走邊思考,會總結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出來。跟同行們分享。希望點燃自己的同時,也能照亮別人吧。畢竟每個行業的發展,每個人的成功,定義都是不同的。
物質的欲望少一點,人會快樂;
做事的底線守得住,人會自由。
來源:賀華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