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owie Su(產業分析師)
對於創投支持的大型新創公司來說,從歷史上看,收購收購最終出售給另一家新創公司是不再急著買著很常見的,然而,公司公司最近這些交易的新創續撐步伐一直在放緩。
根據Crunchbase的遇困數據,2023年全年,境該全球有超過650家受資助的互相或繼新創公司被其他受資助的新創公司收購,這是大型三年來的最低總數,同時,收購收購今年的不再急著買著開局也同樣不妙,總體經濟不明讓收購腳步放緩。公司公司
整體交易規模下降
披露的新創續撐交易規模也有所縮小。
誠然也有例外,遇困例如去年夏天Databricks以13億美元收購Mosaic ML,境該但總體而言,2023年披露的交易規模中位數約為3000萬美元,低於2022年的約4000萬美元。
然而,公開的數字提供非常有限的觀點,這是因為在絕大多數此類交易中,買家不會透露他們支付的金額。
新創企業顧問公司Kruze Consulting財務策略副總裁Healy Jones表示,一般來說,當一家新創公司在艱難的融資環境下收購另一家新創公司時,被收購公司的創辦人和投資者並沒有獲得巨大的投資回報,相反,在許多行業新創公司估值下降的環境下,出售目標往往更加溫和。
如果一項收購能夠讓投資者變得完整,為創辦人帶來一些回報,並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機會,那麼它通常被認為是值得收購的。
大型收購者並不急著買
鑑於整體併購活動下降,收購方是另一家新創公司的新創公司收購的實際份額仍然相當高,例如,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自去年年初以來,超過80%的被收購新創公司(約766家公司)都出售給另一家新創公司,只有142家新創公司出售給上市公司。
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最近幾季並不是活躍的新創買家,賣給美國最有價值的「五大巨頭」科技公司之一——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和英偉達——不再是現實的退出途徑。
雖然他們並不缺乏現金,但反壟斷問題如今是大型收購者的一大擔憂。即使他們確實宣布大規模收購(例如Adobe計劃收購Figma),也存在遭到監管機構反對的風險,相較之下,新創企業的併購活動受到監管機構審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大型企業還有其他原因阻礙併購交易,稅收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大公司不想接受新的稅收途徑,蘋果公司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而且他們繳納的稅款很少,這是有原因的,由於上市公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達到或超過分析師的預期,因此也不願採取可能危及獲利可預測性的併購措施。

就像大風吹一樣,尋找合作夥伴的新創公司的選擇有限,當現金不足且收購看起來是最有前途的策略時,另一家新創公司可能是唯一願意且可用的買家,雖然他們可能不會支付高價,但一個好處是被收購者仍然有機會看到其技術和產品規模,只不過這就得看機緣了。
不過,還是有一些好消息
雖然新創目前遇到逆風,但新創在募資上衣就取得一些成果,Crunchbase的數據顯示,2024年2月全球創投資金達215億美元,較上季持平,但較2023年2月略有上升,二月,全球對種子期公司的投資超過20億美元,近100億美元投資於早期公司。創投在後期投資93億美元,其中包括技術成長型公司。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公司在2月獲得了更大的新創投資份額。
2月份,超過五分之一的創投流向了人工智慧公司,該產業投資了47億美元。這比2024年1月對人工智慧公司的投資22億美元和2023年2月的21億美元大幅增加。
人工智慧領域的其他大輪融資都流向了一些灣區公司,成立兩年的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籌集了6.75億美元,估值達27億美元,並與OpenAI合作,投資人包括微軟、OpenAI的新創基金、Nvidia和Bezos Expeditions等。
基於雲端的GPU公司Lambda和人工智慧搜尋公司Glean也都籌集大筆資金,每筆資金都超過2億美元。
儘管如此,創投界仍有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將成為下一個泡沫,因為該領域的公司繼續以龐大的估值快速連續籌集大量資金,然而,如果隨著公司看到人工智慧帶來的生產力提高而增加軟體支出,那麼該產業的價值將會擴大。
Battery Ventures的Dharmesh Thakker最近在接受Crunchbase News採訪時預測,隨著人工智慧帶來生產力提升並帶動GDP成長,未來五到七年內,約6000億美元的軟體支出將增加兩到三倍。
更多科技島文章: AI人才爭奪戰!大公司成贏家 小公司慘遭犧牲
本文經TechNice科技島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新創公司困境:互相收購或是繼續撐著?|專家論點【Howie Su】
延伸閱讀
- Figma執行長談Adobe併購案破局:是一個巨大的解脫,未來考慮公開上市
- 遊戲史上最大交易案過關:微軟成功收購動視暴雪,系列遊戲將導入Game Pass並支援多平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