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搭建這個邏輯門更加簡單哎。虛擬”
“看看我造的世界計算器!”
“虛擬世界:科技與人文”課上
“玩家”們的復旦聲音此起彼伏
老師戴開宇和學生們正化身游戲角色
探索“我的世界”
“虛擬世界”真就在虛擬世界中授課?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門課
日前
2022年度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課程
認定結果公布
復旦大學25門課程入選
以學為中心、虛擬聚焦內涵發展
復旦始終堅持
推進各類本科課程的世界教學改革
支持優質課程建設
推動教育信息技術
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變革
今起,復旦官微將
推出“一流本科課程”系列報道
進一步
發揮一流課程的復旦示范引領作用
在“我的世界”里沉浸式學習
在五教104“虛擬世界:科技與人文”的課堂上,學生們都緊盯屏幕,門課敲打鍵盤,虛擬移動鼠標,世界仿佛要沉浸到電腦里了。復旦
同學們進入虛擬世界中學習
“同學們,門課這就是虛擬我們今天的教室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高級講師戴開宇指著屏幕上的世界虛擬世界提示到。
他口中的復旦“教室”,是著名的沙盒型游戲“我的世界”,學生們坐在事先搭建好的座位上,老師則站在講臺前傳授虛擬世界探索指南。
“一節課”結束,師生們走出“教室”,去課程的虛擬實驗基地進行實踐。
當學習場景移植到“我的世界”,虛擬世界成了突破時空限制的開放學習場所,沙盒游戲變成了學習工具,PPT上的知識點變成了沉浸式的體驗,學習真正成為了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
在戴開宇的引導下,同學們還自己搭建了“我的世界”服務器,并嘗試共同搭建出一個簡易版的虛擬計算機。
2011級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季文瀚當年是綜合數字電路、微機原理、匯編語言、編譯原理等知識,在“我的世界”中造出了一臺包含幾萬個邏輯門,可以實現加減乘除、三角函數和矩陣運算的虛擬計算機。這一份課程作業在知乎上被上萬人贊為大神級作品。
不止步于課堂,戴開宇也努力幫助復旦基巖社團的同學實現建設像素復旦的構想。不局限于校內,他還與兄弟院校教師商量,讓各自課程的同學們進入“我的世界”中跨越時空地共同學習,開啟開放互通的“元宇宙+學習”。
采用教育數字化技術,實現跨越時空的泛在學習,是這門課探索的方向。
文社理工醫,一起玩轉虛擬世界
聽課的同學來自各個專業,中文、醫學、生物、計算機……在課程中,戴開宇會打很多比方,讓計算機“小白”也能心領神會。
計算機構建數字世界的編碼思維是什么?戴開宇用《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類比。作為“一”的比特位可以取“0”和“1”從而生出“二”,“0”和“1”的相互運算從而生出“三”,進而生出“數字虛擬世界”中的萬物。他引導同學們領會計算思維的原理和魅力,也借此鼓勵學生學習和汲取國學中的智慧,那些對人性和世界的終極思考才是永恒的“前沿”問題。
戴開宇在授課
戴開宇還積極引導不同專業的學生聯系自己的專業參與虛擬世界的相關實踐,并來課堂分享,引導同學們進行跨學科的團隊協作學習。
在他看來,老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大海的渴望’,形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既然你對‘我的世界’感興趣,那為什么不做相關主題的科創呢?”戴開宇這樣鼓勵2021級醫學院本科生葉星辰。在他的支持下,葉星辰在上課期間成功申請了“望道計劃”。他打算通過拍攝視頻與分析,在“我的世界”中自動建造出一個三維的數字化復旦。
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講解中,在一次次通力合作的實踐中,各個專業的同學都能跨出專業壁壘,玩轉虛擬世界。
16歲“老課”始終走在前沿
2006年,復旦開啟了通識課程1.0的建設。戴開宇很喜歡通識理念,以及結合科技與人文的“第三種文化”。他覺得在信息化時代讓各個專業的同學來領會計算之美很有意義,自此,開啟了至今16年多的課程建設和改革之路。
學生采用雙投影儀進行團隊探索的課堂分享
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018年,戴開宇開始了這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他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從互聯網上輕易獲取知識的時代,教學應該重在“轉知成智”。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線上資源,然后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來精講重點、共同討論和實踐,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
知易行難,老生常談的翻轉課堂如何真正煥發活力?戴開宇在課程設計上花了很大工夫。
談到混合式教學,戴開宇認為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不能讓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并注意積極引導、關注學情。
一節討論課前,除了線下的知識傳授,他還會錄制七八個視頻,準備十幾個文檔:從計算機游戲到虛擬旅游,讓同學們線上學習,尋找興趣點。
同學們課堂探討虛擬世界中的實踐和創作
有了充分的精力和十足興趣,無論是在課上的討論環節中,還是在課后的線上討論版上,同學們都討論得熱火朝天。“全人類大腦聯網有可能么?”“虛擬世界里也可以構建計算機,那無限循環下計算力會膨脹嗎?”“以上傳意識為例,遐想脫離肉體后意識的人權問題。”
討論并無定論。而戴開宇最愛做的,就是一層層翻看同學們的高樓,點亮每一層的小紅花,回復每一個問題。
他的實踐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有史以來見過的最優秀的選修課”“這門課非常值得一聽,我們習慣了應試教育,覺得上課就是聽、記、背。但是戴老師讓我體會到了主動學習、啟發式學習的快樂”,課程在上一輪教學評價中,獲得了評教系統中百分之一百的好評率。
關于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兼任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特邀研究員的戴開宇還有很多想法:“我們需要給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教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外,混合式學習的線上學習空間也要從僅僅放置靜態學習資源的學習管理平臺,發展為能支持沉浸式學習的虛擬世界。”
舞者旋轉,孰真孰幻?
戴開宇在課上介紹虛擬現實的構想性時會放這樣一張圖。舞者的旋轉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有的同學說順時針,有的說逆時針,還有同學會說,一會兒順時針,一會兒逆時針。
圖片從未改變,但人們卻形成了不同的認知。從一張圖片說開去,眼前的屏幕,身旁的建筑,整個世界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如何區分虛擬與現實?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認識自己?”這是戴開宇第一節課就提出的問題。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它是XR、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包括云計算、物聯網等在內的互聯網等前沿計算機技術的綜合應用,它們共同構建了數字化的虛擬世界。人類正從原子世界遷徙到虛擬世界中,這是一個“人機共生,虛實融合”的時代。但在戴開宇看來,技術潮起潮落,但技術背后的人文內涵卻經久不衰,在介紹這些前沿科技的同時,更應該加關注其中的人文精神。
關于“何為真實”,在課程的最后一節課,戴開宇會引用《無問西東》中梅貽琦校長的話給出自己的答案:“你想什么,聽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羞恥的喜悅與平和,這就是真實。”真實就在一呼一吸的當下正念之中,在你堅持自己的初心恰如其分的生活里,這就是戴開宇希望這門課帶給同學們的最重要啟迪。
“君子不器,我們的教育目標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能干活的器具,也不是把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器皿。教育應該讓學生提升對世界和自己的認知,從而幸福而有意義地生活。”戴開宇說。
制圖:實習編輯:羅鈺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