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超過85%個青海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棲息在山區,年全尤其是球山在山地森林里。但山地森林的地森加速消失正在威脅著物種多樣性。
“2000年以來,林面全球山地毀林面積超過7%,積損堪比我國青海省。失新”近日,聞科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曾振中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學網他與團隊首次對全球山地森林損失進行了評估個青海相關結果3月17日發表于《一個地球》。年全 消失的球山山地森林 “以前,我們普遍認為山地為森林提供天然屏障,地森一般只有在低地或平原地區才會發生毀林。林面但我們團隊最近的積損研究發現,在東南亞,毀林正逐步向山上蔓延。”論文通訊作者曾振中對《中國科學報》說。 這種現象讓他開始思考:全球其他地方是否面臨同樣的狀況?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曾振中團隊首次對全球山地森林損失進行了評估。 研究者基于高分辨率遙感觀測的森林變化數據,從2001年到2018年每年跟蹤山區森林的變化,揭示了全球山地毀林現狀。他們發現,過去18年間,全球失去了7800萬公頃(7.1%)山地森林——超過我國青海省的面積(7223萬公頃)。 他們進一步比較了不同海拔和緯度的山地森林覆蓋率變化。在海拔梯度上,目前山地毀林主要集中于中低海拔(<1000米)的山區。從緯度上看,研究者發現,熱帶山地森林經歷了最嚴重的損失——占全球總量的42%,且毀林嚴重的熱帶山區與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有大量重疊,給瀕危物種帶來更大壓力。 作為大量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山地森林大規模消失對這些物種多樣性無疑極具毀滅性。“有很多山地物種的分布范圍很窄,即使森林小面積的減少也可能會增加它們滅絕的風險。”論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英國利茲大學聯培博士生何心悅對《中國科學報》說,“山地森林損失還有一個影響是森林破碎化,使得棲息地不連通,物種無法自然遷移和自由活動,也會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威脅。”  ? 東南亞山地森林損失嚴重。 何心悅供圖 人為因素是“禍首” 山地森林緣何大幅消失?作者認為,與自然因素相比,人為因素是“禍首”。 據統計,在相關毀林因素中,伐木是造成山地森林總體損失的最大原因(42%),其次是野火(29%)、遷徙或“刀耕火種”耕作(15%),以及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農業(10%)。 盡管不同因素的影響因地區而異。例如,熱帶主要是農業活動,溫帶是林業管理,寒帶則是森林野火。 “自21世紀初以來,隨著低海拔地區林木資源枯竭或受到保護,山區森林開發越來越普遍。”何心悅說。 令人擔憂的是,研究者表示,山地森林損失似乎正在加速:從2001~2009年到2010~2018年,年損失率增加了50%,2010年以來每年增加的損失約為520萬公頃山地森林。研究團隊認為,這種加速可能由于農業快速擴張到東南亞大陸的山區,以及低地森林枯竭或受保護。 其中,熱帶山地森林損失加速最快,不過,與溫帶和北方地區的山地森林相比,其再生速度也更快(研究人員在23%的森林消失地區觀察到了樹木覆蓋重新生長的跡象)。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補償原來森林損失造成的影響。”曾振中說,一方面,衛星圖像上的“再生”并不一定是以前的樹木全部長回去了,很可能是新的種植園,建立單一樹種的種植園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遠不如本地樹種的重新造林;另一方面,引起森林損失的初始擾動可能嚴重破壞敏感物種的棲息地,以至于當森林重新出現時,它們可能也無法恢復。 讓問題更為嚴峻的是,氣候變化也使許多山地物種遷移到更高海拔的地方以尋求合適的棲息地,兩個因素疊加造成的影響會更大。 該論文國際審稿人表示,研究者對山地森林損失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詳細探究了森林損失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保護區、土地利用變化和其他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令人印象深刻”。  ? 農墾是山地森林破壞的一大原因。何心悅供圖 保護需“對癥下藥”
日益增長的糧食、木材需求和脆弱的生態環境都會影響山地森林的保護。在曾振中看來,任何保護山地森林的新措施都應因地制宜,并應協調加強森林保護與確保糧食生產和人類福祉。 “山地森林保護應該對癥下藥。”曾振中說。他表示,建立保護區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山地森林,未來應增加新的保護區或擴大現有保護區,并加強保護區的管理和法制建設。同時,保護山地森林不僅要減少山地毀林,還必須注意保持山地森林的完整性。此外,氣候變化也會給山地森林保護帶來一定挑戰,需采用科學辦法,如在毀林地區選用適宜的樹種,提高森林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國的山地森林保護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曾振中表示,我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山地森林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舉措。例如,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為保護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助于改善物種棲息生境,保護山地生物多樣性,并提升山地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 此外,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和其他的植樹造林工程已取得矚目成果,起到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的積極作用。 相關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3.02.005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