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時壽險市場存在“重投資、壽險熟輕保障”的企業種種弊端,中國保監會在壽險市場上掀起了一場以“調結構”、機尚“回歸保障”為主旋律的未成市場轉型運動。
事實上,壽險熟分紅險的企業保障功能相對較弱,雖然個別公司將其保險期限設定為終身,機尚但從四大險企這20款產品中的未成18款分紅險來看,其中短期產品仍占據絕對的壽險熟優勢。
某險企的企業楊先生在交流時坦言,分紅險的機尚熱銷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未成老百姓的投資渠道比較少;另一方面這類產品很容易被人理解為固定收益產品。此外,壽險熟短期產品熱賣可能也與消費者的企業消費意識有關。
某保險中介機構的機尚張先生也認為,一方面在二號會計準則的影響下,由于投連險、萬能險不計入保費收入,所以保險公司轉向了大力推廣分紅險。另一方面是保險公司在銷售一些長期保險產品時,往往會給消費者搭配一些分紅性質的保險,這也導致這個產品變成了分紅險的模式。
他認為,四大險企重點推廣的分紅險在嚴格意義上屬于儲蓄替代型保險產品,因為保險公司最大的保費來源于銀行渠道,這也可以說明保險公司對渠道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對產品的重視程度。
徐先生認為,保險公司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養老,因為中國已經開始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疾病保障,而這兩方面中國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國家在這兩方面都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而從目前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來看,國內消費者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分紅險的熱銷說明目前國內這兩塊市徹沒有打開,所以需要培育市場,也需要政策引導。
面對分紅險的熱銷張先生認為,不能全怪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真的將全部精力去做保障型產品的話,那么其保費規模會很校目前中國處于投資理財爆發期,如銀行、信托等各類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在這種市撤境下,保險公司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把錢給“圈”進來。此外,還有金融監管部門在消費者教育方面做得不夠,需要對消費者加強引導和教育。
2012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僅3.39%,創下近年來新低,而各家上市公司的情況也不太理想。2012年中國人壽的總投資收益率為2.79%,中國平安壽險業務的總投資收益率為2.8%,而中國太保集團的總投資收益率為3.2%。新華保險的總投資收益率為3.2%。而現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為3.0%,如果算上銀行利率上浮的空間,個別銀行一年期定存可以達到3.3%,這也意味著2013年險企給分紅險的紅利水平將不會太高。就這四家保險公司去年的總投資收益率來看,均低于銀行定存的水平。
分紅險的保障性不高,在投資收益方面也不具有優勢,所以分紅險成為了一個燙手的山芋。2012年中國人壽的退保金高達407.31億元,同比增長了11.5%,該公司解釋稱,主要是受各類銀行理財產品沖擊,部分銀保產品退保增加所致。楊先生坦言,一方面分紅險的保障很低,另一方面這兩年保險公司給出的紅利也很低,其投資和銀行定存、銀行理財產品比起來也缺乏競爭力。某些營銷員在銷售時打出的“高收益”牌,而這會引發很多問題。
此前曾去江蘇某地調查,投保人陳先生在與記者交流時坦言,我以為買保險就是儲蓄,我買這個保險一方面是因為與保險公司業務員是很好的朋友,另一方面是覺得這個錢放在銀行也是存,放在保險公司也是存,所以才買的保險。消費者對分紅險的認識僅限于此,壽險轉型談何容易?用一句話來總結:壽險轉型需要保險公司轉型,而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更需要轉型。
18款分紅險最好賣 僅兩款健康險入圍
經過一周的深入調查,獨家揭秘壽險市場四巨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太平洋人壽2012年最“叫座”的壽險產品TOP20名單。
此次統計的20款熱賣產品中,屬于分紅型的保險占據了18款,而純保障型產品只有兩款,分別是中國人壽“康寧終身”和太平洋人壽的“太平盛世長泰安康B款”,其保費收入分別高達266.4億元和49.11億元。分紅險占壽險絕對統治地位的市場狀況也再次得以印證。
大勢:分紅險依舊受青睞
在此背景下,各大壽險公司紛紛收縮各自的投連險、萬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不過,由于在新會計準則下,萬能險、投連險保費將不再全額計入保費總額,而分紅險則會計入,外加客戶對理財型保險青睞有加,于是,在市懲壽險公司的合力推動下,分紅險成為市場的絕對主角。
通過查詢2012年上市保險企業年報,對4大壽險公司各自銷量最大的前5款產品,合計20款產品進行了統計,其中太平洋人壽的 “金享人壽”保費收入最低,其2012年保費收入為43.19億元;而銷售金額最高的是中國人壽的“鴻盈兩全”保險,其2012年保費收入高達493.97億元,堪稱壽險之王;不僅如此,中國人壽“新鴻泰兩全”2012年的保費收入也達到了340.2億元之多,名列第二,中國人壽壽險老大的實力不容質疑。此次納入統計的20款壽險產品中,純保障型產品有兩款,其中一款是已經停售的中國人壽老款“康寧終身”,其憑借續期保費繼續上榜,其保費收入高達266.4億元。
慧擇提示:在壽險行業集體轉型保障型產品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壽險業回歸保障,而另一方面則是分紅險熱銷,因此,壽險公司的轉型還需要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