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補償鋪就“幸福路”,約這在樅陽縣浮山鎮浮渡村可是紙文一段佳話。
那是書出尚怎樣的一條路,讓村民們同意“零”補償,鄉風新風紛紛捐出土地用來修路呢?12月23日,文明記者來到這條“幸福路”——潘浮路,約只見寬敞平坦的紙文道路上,行駛著滿載新鮮蔬菜的書出尚貨車,公交車載著乘客平穩前行……道路一旁的鄉風新風村口張貼著《浮渡民約》,不時有人駐足觀看。文明 潘浮路全長約8000米,約原路面寬度僅4.5米,紙文曾是書出尚浮山中學通往樅陽縣城的必經之路。經過多年運行,鄉風新風該路早已坑坑洼洼,文明路況不好不說,還經常堵車。這讓當地群眾深感“有路沒法走”的無奈,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2020年初,浮山鎮決定拓寬改造潘浮路。
“希望大家共同出點力,讓出點地支持村里建設發展,把大家組織在一起就是聽聽大家的意見。”浮渡村黨委書記胡月明通過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召集大伙兒開會。
話音剛落,村民施景旺站起表態:“德業相勸,村興門旺。村里《浮渡民約》里寫著呢,村子興,家才旺。村里修路,說到底受益的還是我們,我讓出我家菜園子,到時候修路到我家旁邊,天氣炎熱我還可以給施工隊送些茶水。” 道路沿線村民熱情高漲,你出一分地、他出一片菜園、我出一個豬圈,無償支持修路。當時,正值暮春初夏交替,地里的農作物長勢大好。通過村民議事會的充分討論,涉及占地的村民達成共識,修路占地不要補償,村民還投工投力共修“幸福路”。
當年年底,拓寬至8米的潘浮路順利建成通車,連接起了浮山鎮五個村,前往義津鎮由原本駕車半小時縮短至八分鐘。村外的人來了,村里的特產運出去了,前往浮山中學上學的孩子們也是一路坦途。這條康莊大道,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路”“求學路”“幸福路”。
“《浮渡民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春風細雨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了基層治理成效。”胡月明說,潘浮路的拓寬改造可以看出,村規民約雖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紙文書,卻成為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有力抓手。
歷史上的浮渡村,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浮渡民約》基于浮山鮑氏、浮山章氏等氏族家訓、家規,1984年由村民代表會議倡立,三十年間多次完善,2016年村民代表會議重新討論修訂,2017年被民政部列為“全國100篇優秀村規民約”;2020年被評為省優秀村規民約。
浮渡村共有27個自然村,在每個村莊里,《浮渡民約》張貼在文化墻、文化廣場、宣傳欄等醒目位置,內容涉及環境衛生、孝老愛親、婚喪嫁娶,以及群眾反映的問題如何商議處置等方方面面。有了這個說話辦事的“標尺”,村里的改變可不止一點點。最先改變的是村容村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村里將“堂室勤掃,村道順暢;雜物有序,禽畜圈養;垃圾入池,秸稈禁燒;晾曬齊整,搭建按章”具體做法寫入《浮渡民約》,倡導農民群眾自治、自管、自約,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投身美好家園建設。現如今,這里是阡陌有序、稼穡井然、村凈景美。
除了看得見的環境正悄然發生變化,看不見的民風也正浸潤群眾心田。
“我兒子結婚請各位親朋好友聚聚,熱鬧熱鬧,來了即是心意,一概不收禮金。”今年國慶期間,村民胡高勝給兒子辦了一場不收禮金的婚宴。親朋好友陸續趕來,由衷道一聲祝福后,便坐下聊天用餐,現場看不到人們熟悉的“送紅包”環節。
曾幾何時,浮渡村和其他地方一樣,請客送禮之風盛行,婚喪嫁娶、搬家喬遷、生日祝壽等酒席繁多,送禮金額和酒席規模也逐年攀升,村民對“人情賬單”是有苦難言。
《浮渡民約》把提倡婚喪簡辦、反對鋪張浪費納入其中。修訂上墻后,該村將村規民約宣傳列入常態化工作,發動村民自覺踐行。
“大操大辦、鋪張浪費、高額彩禮這些都是陳規陋習,一切從簡后,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胡高勝說,大操大辦不僅造成了糧食浪費、家庭負擔,也讓鄉情變了味。現在,勤儉節約的文明鄉風吹進了農民的心坎里。
“過去很多事情都需要村干部去協調,但有了村規民約后,全村有了一致的行為準則,村民發生矛盾和糾紛時就拿出來比對,心平氣和商議解決,爭議大大減少了,村里處處呈現可喜變化。”胡月明說道。 浮渡村的轉變是銅陵市利用村規民約樹立文明新風的一個生動詮釋。如今,全市363個行政村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依據法律法規結合各村風俗,修訂符合各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同時,成立了由老黨員、退休干部、群眾代表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對違反村規民約的現象堅決說“不”。
在村規民約的引導下,各行政村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截至目前,評選出“好婆婆”4500余人、“好媳婦”3200余人、“十星級文明戶”2000余戶。身邊“好婆婆”“好媳婦”的家風家教,帶動了村里鄰里和諧、家庭和睦,新風正氣不斷充盈。
鄉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風要正,正在村規。“我們讓村民成為村規民約的踐行者、弘揚者,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市文明辦主任黃文進說,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廣大黨員干部率先垂范、群眾廣泛參與,提高了村民的公德意識、豐富了村落的文化內涵,探索出一條助推鄉村振興、彰顯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密碼”。(李莉 楊竹青)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