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11月,打卡王“復旦學霸打卡圖書館”上熱搜的出爐新聞嗎?11月10日,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新館(下文簡稱:醫科館)迎來開館五周年,復旦2022年“醫科館打卡達人”揭曉。學霸“醫科館打卡王”“最愛泡圖書館”“最愛上自習”……這些同學如何當選醫科館達人?背后有什么故事?
緣于熱愛,圖書他不僅來館次數最多,館打在館時間也最長
“去圖書館自習是卡次我的習慣,沒想到會成為‘醫科館打卡王’。打卡王”
過去一年間,出爐2019級臨床醫學(五年制)專業本科生白翻杰不僅進入醫科館1262次,復旦日均3.90次,學霸成為來館次數最多的圖書同學;而且在館時長2463.0小時,日均7.5小時,館打成為在館時長最長的卡次同學,是打卡王當之無愧的2022“醫科館打卡王”。
其實,在大一、大二學年,白翻杰很少進入圖書館。然而在去年的大三學年,他仿佛“發現新大陸一般”,被醫科圖書館的學習氛圍和便利設施所吸引:“真香!”
B1自修閱覽室
“我最喜歡醫科館B1自修區,那里自習氛圍非常好。”白翻杰在圖書館,經常與專業課書籍為伴,閱讀《內科學》《外科學》等專業書籍,并做作業。“我也喜歡在六樓借閱文藝類圖書,比如書法、繪畫、攝影等方面。也看一些展覽,感受文化熏陶。在圖書館戴上耳機看電影,很有沉浸感。”
白翻杰在醫科館B1
沒有早課的時候,白翻杰上午9點前就來到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11點半以后才離去。“我平時不太喜歡睡午覺,所以上午課結束,也會去圖書館。如果下午還有課,中午的一段時間也會去圖書館。”他把碎片化的時間在圖書館連綴組合。
一年來,白翻杰見證了醫科館熱鬧的景象、同學們沉浸自習的氛圍。今年暑假,白翻杰選擇留在學校,留在醫科館。“暑假期間人比較少,但是對我來說,去圖書館是習慣成自然。”
最近,白翻杰在復旦附屬華山醫院、婦產科醫院和兒科醫院見習。他感覺醫院見習很新奇,加強鞏固了專業知識,比課堂更深一步,同時與患者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醫院見習一般是下午2點開始,4點結束。回到學校,白翻杰回寢室換件衣服,帶上電腦,就直奔圖書館而去,直至星月相伴而歸。
去年,白翻杰曾跟同學談論過“醫科館打卡達人”相關報道,他對鐘情于同一個座位的同學印象深刻:“這人好厲害呀,居然能夠坐一個座位一百多次。”
白翻杰說:“去哪里學習只是個人愛好,無論寢室、教室還是圖書館,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學習。我這個人社交圈子比較小,圖書館是我的‘心靈圣地’,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喜歡圖書館。”
未來,白翻杰打算讀研深造,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好醫生”。
晚上十點準時離館?其實他還待了更久
得知成為2022“醫科館夜貓”時,2021級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生全光斌正在醫科館2樓自習。這一年,全光斌174次在圖書館主樓晚上10點左右閉館時離開圖書館。
全光斌在醫科館2樓自習
其實,全光斌只是從醫科館主樓轉移到B1自修區,因為那里24小時開放。本學期他通常早上9點鐘進館,在二樓或四樓自習、與同學討論問題。晚上十點閉館后,全光斌再到B1自習,凌晨12點左右離去。
“圖書館環境比較整潔和明亮,座位也比較寬敞,設施也比較好,很方便看書自習。”全光斌說,“防控疫情,圖書館有安排專人巡邏,提醒同學佩戴口罩、間隔就坐。”
采訪結束,全光斌還坐在醫科館2樓的小圓桌,繼續閱讀文獻。根據未來繼續深造的目標與方向,他將付出努力,醫科館也將時常出現他的身影。
夜晚徹夜不寐,她攀登學術頂峰
凌晨三四點,不僅“海棠花未眠”,復旦附屬華東醫院2020級博士生楊曉燕也坐在醫科館B1自修區,認真修改論文。過去一年,像這樣在圖書館徹夜不寐,直至第二天早晨6點左右刷卡離開,楊曉燕經歷了201次,是“醫科館貓頭鷹”。
為什么晝夜顛倒?楊曉燕說:“去年8月至今年2月,我一直在修改完善兩篇論文,并準備聯合培養的申請事宜。我有一位丹麥的導師,與我有6個小時的時差,因此我們通常在后半夜溝通交流。醫科館B1夜里很靜謐,我沉浸其中,不覺時光之流轉。”
楊曉燕拍攝的凌晨3-5點的醫科館
熬夜后的第二天,楊曉燕回寢室休息,保證每天的8小時睡眠,又再次神清氣爽地來到圖書館。她特別感謝這個階段同寢室的唯一室友張雪琰同學,室友包容她的作息,提供支持與幫助。
楊曉燕還講述了在醫科館B1自習期間的有趣細節:“每天清晨5、6點鐘,保安小哥都會來收拾桌椅。我剛好出去吃早餐了,回來后發現書包被收走,又找小哥要回,成為難忘的回憶。”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曉燕的兩篇神經內科論文已順利發表。最近,她還在準備另幾篇論文,并每天開展實驗。楊曉燕成功申請到了聯合培養,將在明年前往英國深造。回顧醫科館熬夜的時光,她說:“別人白天做的事,我選擇在晚上做。不同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獲得博士學位就像攀登一座山峰,我知道我們終究會頂峰相見。”
最愛上自習,她愛上單人研究室的空間
2018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本科生袁雙新是這一年醫科館“最愛上自習”的同學,她預約了單人研究室128次。
“醫科館單人研究室空間比較大,比較方便,有沉浸感。”袁雙新笑言,“還有一點是,我平時會不自覺地抖腿,擔心影響到其他同學。”
袁雙新拍攝的單人研究室窗外
袁雙新一般在晚上預約單人研究室,在里面自習、寫作業、看網課視頻。她最喜歡5樓的一間單人研究室,經常預約同一間,但因為比較搶手,有時預約不上。
平時課程較多,還要做實驗、去醫院見習,忙碌過后,袁雙新依然會來到圖書館,享受單人的空間。對于獲評“最愛上自習”,袁雙新有些驚訝,她覺得身邊有很多人都喜歡來圖書館自習。
“我在圖書館的時候,不是一直都在學習,而是勞逸結合,有時在眺望遠方。以后,我也會一如既往地預約單人研究室。”袁雙新說。
4樓單人研究室
從2017年開館以來,醫科館每年都會堅持公布一組年度數據。正是基于前幾年的經驗,醫科館的工作人員不斷推陳出新,數據盤點越來越具有創意。
今年上半年,憑借在去年盤點的“醫科館之最”“醫科館達人”等欄目組成的“圖書館達人沖沖沖(Go! Library Stars)”項目,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榮獲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的2022 IFLA 國際營銷獎“十大最富創意的項目”。
未來,醫科館將一如既往為學生提供最優服務,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為同學們提供“心靈家園”。期待更多“醫科館打卡達人”的誕生,以心中的熱忱、腳下的熱愛,享受圖書館的時光,譜寫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制圖:實習編輯:何浩然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