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窗期2012年第64次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引爆審核神舟電腦首發申請。股改從這次會議至今,熱議已過去30天,窗期證監會再未舉行新股發行審核的引爆會議。此外,股改擬上市公司在證監會網站上預先披露的熱議信息,也從7月16日起空白了一個月之久,窗期直至8月17日以后才有公司陸續披露信息。引爆
雖然證監會并未對上述現象作任何說明,股改但首次公開募股(IPO)空窗期已是熱議不爭的事實。記者在采訪業內專家時了解到,窗期鑒于當前宏觀經濟和股市不景氣的引爆現狀,業界普遍認為,股改此次IPO空窗期的出現,與監管層想要救市的愿望不無關聯。
此外,IPO空窗期現象也引發了業界關于股市制度改革的熱烈討論。有專家向記者表示,討論IPO是否暫停并未觸及問題本質,更重要的是明確IPO的定位,并堅決落實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等改革措施,這樣股市才能真正健康運轉。
IPO暫停背后
據了解,中國股市此前也曾出現過IPO空窗期,且與股市行情的聯系頗為緊密。如1994年7月,上證綜合指數跌至325.89點,7月30日,證監會隨即出臺三條救市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年內暫停新股發行和上市。
如今,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由于2010年以來A股一直處于熊市,因此市場上要求新股發行減速的呼聲也一直不斷。有專家指出,此次空窗期的出現及新股發行的暫緩,表明監管層開始進行微調。
對于此次IPO空窗期,財經評論人士余豐慧認為是順應時勢之舉。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美國等資本市場成熟度高的國家,當股市低迷、市場交易不活躍時,這些信息會傳導到企業,企業會暫緩或停止IPO。我國的IPO雖然是審批制,但也要尊重市場規律。如果市場低迷,需求減少,那么監管層就應該尊重股市的內在規律,停止IPO。
事實上,從統計數據來看,證監會已經在收緊IPO的通道。數據顯示,今年5~7月,新股過會率分別為80.9%、76.9%和72%,呈現出日益從嚴的趨勢。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證監會卻對此次IPO空窗期一直保持緘默的態度。
“其中的原因證監會到現在還沒說,但不可能是沒有原因的。”市場資深人士黃湘源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黃湘源認為,目前市場對暫停IPO的呼聲很高,因此證監會也不便像以往那樣繼續猛推IPO,但又不愿否認此前“不能靠停發新股來救市”的表態,所以采取了現在這樣不聲不響的做法。
成效幾何
事實上,當前的股市也的確需要“休養生息”。據了解,截至6月30日,滬深兩市共發生大小非流通股減持1855次,涉及29.36億股,累積減持352.37億元。同時,2012年A股的再融資規模也成為了股市“不能承受之重”。據統計,上半年A股增發融資額為1400多億元,配股融資額100多億元。
上述減持和融資,猶如抽水泵,讓A股有限的資金池水更加枯竭。
因此,本次IPO暫停也得到了一些業內專家的認同,認為暫停IPO可以為股市蓄水。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在目前股市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不妨先停一停大盤股的發行。
不過,從長遠來看,專家們卻認為效果有限。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GDP增長7.6%,這已是中國GDP增長連續第6個季度回落。此外,最新公布的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8月初值創9個月以來的新低,從上月終值49.3下跌到47.8。
余豐慧表示,這顯示我國制造業低迷不振在加劇。“這種情況下,股市肯定不會起來,起來也會再下去。”
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暫停了IPO,但最新資料顯示,繼上周五上證指數跌破2100點大關后,8月27日再度大跌36.39點,創2009年3月以來新低。
不過,余豐慧仍然肯定IPO暫停的意義。“如果在宏觀經濟不好、股市走低的情況下,還一味增發,那股市只會更加糟糕。”
制度改革再討論
此次的IPO空窗期,也在業界再次引發了關于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改革的討論。
黃湘源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糾纏于IPO要不要停這些問題實在沒有太大必要。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IPO的定位問題。“過去IPO過多強調為融資服務,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現在應該把IPO的方向加以修正。”
蘇培科也表示,當前中國股市的病癥不是停不停發新股的問題,而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不改革的問題。“如果新股發行制度不進行徹底改革,在偽市場化的環境里停不停發新股確實不會對市場環境有本質性的改善,無非是蓄積一些資金和炒新股的力量。”蘇培科說。
此外,7月開始施行的退市新規,也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7月7日,退市新規正式開始施行。而7月9日起,閩燦坤B連續18個交易日跌破面值,觸發深交所退市新政中有關市值的退市條件,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認為是新規施行后的退市第一股。
然而,閩燦坤B卻在最后關頭停牌。深交所也表態稱,對于純B股公司因觸發市場指標而非財務指標引發退市的,一方面鼓勵公司通過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縮股等方式,維持上市地位;另一方面支持公司選擇自愿退市。
8月25日,閩燦坤B發布縮股公告,擬按6:1比例縮股,業界認為閩燦坤B通過此舉保殼有望。
對此,余豐慧表示遺憾。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既然退市標準引入成交價格指標,就應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地執行下去。現在又給出所謂的“出路”,無疑是給剛剛建立的退市制度松綁,褻瀆了制度的嚴肅性。
“退市新規基本上是和國際接軌的,但關鍵是落實不下去。我認為,即使目前大家有一些不同意見,也應該執行一段時間,讓問題徹底暴露出來,才能更好地修改和完善。”余豐慧說。
蘇培科則指出,退市制度不能只退不究。
“如果沒有責任追溯機制和賠償機制,讓退市很輕松,退市成本很低,那么,那些一次圈夠錢的上市公司自然希望早點退市,以盡早避開監管和公眾的視野。這樣的退市制度顯然是有漏洞的,需要及時填補。”蘇培科說。
2010年以來A股一直處于熊市,市場上要求新股發行減速的呼聲一直不斷。此次空窗期的出現及新股發行的暫緩,表明監管層開始進行微調。
如果新股發行制度不進行徹底改革,在偽市場化的環境里停不停發新股不會對市場環境有本質性的改善,無非是蓄積一些資金和炒新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