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首席專家馬軍:
日前,精準在富士通亞洲峰會上,數據長安汽車首席專家馬軍在演講中認為,驅動數據挖掘對中國汽車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有明顯幫助,車企表現在可以提高訂單交付效率、提高研發能力等各個方面。管理
互聯網改變消費者用車方式
馬軍說,精準目前汽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數據中國品牌生存形勢嚴峻。驅動現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車企汽車業國際競爭國內化,提高國內競爭白熱化。管理2014年,精準汽車新品投放中國市場達96款,數據平均每4天投放一款新品,驅動競爭白熱化。中國人力成本過去3年增長近六成,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合資品牌價格進一步下探,也在生產小排量汽車。自主品牌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快,產品層面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品牌生存環境和競爭環境復雜艱難,自主品牌銷量僅增6.6%%,低于乘用車整體的14.7%%。
而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在2013年年底和2014年第一季度,長安汽車和互聯網公司與消費者交流,得出的結論是10年以后,或者更短的時間內,消費者會購買交通服務而不是購買汽車。
隨著汽車IOT的廣泛應用,隨著消費理念的變化,消費者更加聰明,“易到用車”這種模式的出現,使把交通當作一種服務來提供的發展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那些體驗了“一號專車”、“易到用車”這種交通服務的消費者,會更容易接受這種變化,而互聯網技術與IOT技術的進步對汽車企業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
汽車企業亟待補上基礎管理課
馬軍認為,面對這種趨勢,汽車企業一是要縮短新品的開發周期。去年中國市場推出96款汽車,如何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是汽車企業非常關心的。目前國外開發一款新車最快的開發周期是28個月,有的號稱已經做到22個月,現在長安汽車通過一段時間努力做到了32個月,但落后就要挨打;二是加快從訂單到交付的速度,用戶看中了你的車型,如果你不能夠在短期內交付,用戶就會另外選擇;三是降低產品的成本。
從工業1.0的大規模生產開始,人類先后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工具的使用和升級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徑。現在工業3.0“自動化生產”(產品的標準化、平臺化、信息化)方興未艾,工業4.0時代紛沓而至,如何應對挑戰?
馬軍認為,對中國的企業來講實際是要“兩步并成一步走”。首先中國企業必須解決“標準化作業、精益生產、精益制造”的問題,同時,要積極IOT,加速推進工業4.0的應用,快速適應市場和消費者變化,而基礎管理補課是傳統企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對企業的基礎管理來說,數據(信息)流、人流、物流、資金流(識別增值環節)、業務,是有價值的5個環節,通過“四流”與業務的匹配,高效精準、同向平準的統籌即可實現價值創造。使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和客戶管理幾個方面效率提升,實現企業的敏捷制造、對客戶的增值服務。
工業4.0談的是智能化、互聯互通、大數據和產業延伸,實質是數據治理(標準化),數據應用的規模更大、范圍更廣,應用的深度和精度都會進一步拓展,效果是提升協作協同效率、人的能力和決策的精準,能夠及時反映各種差異,具備及時糾偏的能力,而且能夠快捷持續地改善。
長安汽車數據驅動產品精益化
目前車企的產品平臺、狀態、配置迅速增長,研發基礎數據管理難度急劇加大,每輛汽車30000零部件,每年新增車型上百種。馬軍表示,長安汽車透過零部件與產成品狀態數量匹配,不斷挖掘基礎數據,可以實現從宏觀角度衡量長安汽車研發平臺化、通用化水平,并適時調整發展重心。
如果將年產90萬輛的長安汽車與年產470萬輛車的日本某汽車企業對比,長安汽車正在研發的生產平臺有10個以上,對比企業有20個以上;長安汽車在產車型100個以上,對比企業在產成熟車型200個以上;長安汽車有20~100個以上每種車型可衍生的配置組合,對比企業有1000個以上組合,包含各類標配和選配;長安汽車有20多萬種零部件車型,對比企業有18萬種。
2012年以來,長安汽車實施了品種精益工程,研發平臺化、家族化,設計通用化、模塊化。通過BOM項目,有了EBOM、PBOM、件號中心。通過調整有了合理的平臺劃分,建立了整車平臺、發動機平臺、譜系和家庭定義;汽車實現了模塊化開發,定義了400多個標準模塊,形成全配置化產品研發。目前長安汽車車型數量下降40%%,S4及以上項目研發工時節約300小時,開發效率大幅提升,縮短研發上市周期。
目前國際先進車企OTD周期8~20天,長安正持續進行OTD優化,初步成果是2013年OTD總體時長較2011年累計縮短13.38天(當前為21天),企業庫存量累計下降17736輛,庫存資金占用下降8.2億元。
OTD是汽車企業響應訂單速度的直接體現,也是衡量整車企業快速反饋市場能力的重要指標。各大汽車企業都在致力于降低OTD時間,提升市場響應速度。長安汽車通過柔性計劃模型、區時耗時分析、訂單數據分析、動態監控管理整車在途車輛、跟蹤庫存周期等措施優化制造供應鏈OTD。長安汽車還同步實施了MES項目:按工廠每日計劃1000輛來算,供應鏈資金占用減少30%%左右,節約1080萬資金占有;工廠總裝日計劃達成率提升20%%,OTD減少了1天,工廠在制品日資金占有降低約5000萬,幫助OTD降低4天。
信息流支撐精準配置,能夠提高企業運營效率,而數據獲取與決策關系重大,可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1.01與0.99僅差0.02,但在不同的數據基礎上做365次方,結果相差1259倍。因此企業需要用科學的體系和現代信息技術管理好這0.01的差距。馬軍認為,一方面需要融合多套體系為唯一體系,統一語言,為建立規范化、標準化數據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流程型企業,建立基于業務架構的IT架構和IT系統,保證數據真實映射業務。 (劉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