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陽
〈為憂傷的向陽向臺行心靈賦寫史詩——讀吳懷晨詩集《渴飲光流》〉
《渴飲光流》是「浪人」、哲學博士、讀吳的詩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懷晨第二本詩集。六年級中段班的詩集上遙他,具有跨越不同領域,渴飲既浪漫又理性,光流能在山風海雨之前狂歌傲嘯,灣政也能在子夜書房孤燈之下窮經治學;能寫詩,治先致敬兼長散文。向陽向臺行2013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浪人之歌》,讀吳的詩就受到讀書界的懷晨肯定,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獎;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浪人吟》,詩集上遙也備受詩壇矚目,渴飲勇奪吳濁流新詩獎。光流詩人、灣政學者陳芳明在《浪人吟》推薦序中這樣肯定他:
吳懷晨是罕見的知性詩人,他偏離抒情傳統,而以一雙冷靜的眼睛注視著這個家國。他的詩行看來是採取旁觀的態度,但是整本詩集合觀時,卻有他積極的介入。對他而言,詩是一種干涉的行動,當他的詩行在進行時,無疑是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他的詩,就是他的哲學思考。捧讀他的詩行之際,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哲學浪子投以專注的眼眸。
可見吳懷晨一出手就展現了他與同世代詩人相對不同的特質,在他的諸多詩作中都蘊含著深沉的哲學思維,他的詩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但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這使得他的詩既具有奇詭的想像,也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是讓讀者在沉迷於他詩中的繽紛呈顯的語境之餘,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渴飲光流》,作為吳懷晨的第二本詩集,延續了《浪人吟》的筆鋒和語調,同樣流盪著迷人的閱讀氛圍;不同的的是,這次他選擇的主題大步跨入一段幽暗的時間長廊,他以白色恐怖統治下受傷的生命、不屈的靈魂為對象,勾描令人驚心動魄的史事,批判不義與強權對人的存在與尊嚴的踐踏,交織在神話、魔幻和現實的多重映照之中,展現了意象繽紛而又色調清晰、音聲雜揉而又主調突出的史詩格局。
從主題上來說,一如吳懷晨在書上的按語所示:
《渴飲光流》這首詩組中, 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 拳拳懷向, 致敬繩繩!
詩集中的同名詩輯〈渴飲光流〉共收短詩64帖,合為一首長篇組詩,詩中引用或改寫所提諸人,魯迅、陳映真、曹開為批判白色恐怖統治的著名作家;丁窈窕、江炳興係臺灣戒嚴年代因案遭判死刑被槍決的政治犯,許立志是中國詩人,富士康生產線工人,後跳樓身亡。吳懷晨在詩中改寫或引用他們的文字(當然也包括事蹟),如他所說,就是要「理解人世間悲苦不義」──這可說是〈渴飲光流〉這組詩作的主軸,以此主軸發展出來的64帖小詩,因而如暗夜星辰,以明滅的淚光垂鑑政治產業的暗黑與反抗者無可奈何的悲涼。
以這首組詩的開篇第Ⅰ章為例,共收14帖短詩,是以戒嚴年代關押政治的綠島監獄為鋪展背景,用詩來再現當時眾多政治犯被關押、被刑求、被「教育」、被勞動、被槍決的慘狀,模擬他們在獄的心境。14帖詩宛然以血淚鎔鑄、以生命襯底,讀來令人動容。其中第3帖以(a)、(b)兩節寫綠島受刑政治犯(一群穿著卡其衣服的新生)接受「教育」和「勞動」的心境。(a)節以「馬戲團」諧謔當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設在綠島的「新生訓導處」(1951至1970年)的思想改造的「無所不能」: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開了……
馴獸師揮鞭斥責
獸群便躡起腳尖,排排乖乖登臺演
採石場上,日光布幕一拉
薛西弗斯就變出一間堅固的屋子
人民的菜園裡,夸父施加咒語
玉蜀黍眼睜睜胖了起來
頑皮的新生,一吃下魔糖
牙齒便調配出最有教養的國語
夸父把舊檜木、鋤頭柄嫁接手裡吹吹氣
就雕琢出一把亮麗的小提琴
弓弦一拉,夜晚的營火熊熊
觀眾看著大字報,識字朗朗唱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關了……
這是極其沉痛的諷喻之作,負責製正犯思想改造的「新生訓導處」,在吳懷晨筆下儼然魔術師可以為所欲為,讓所有「新生」俯首聽命,也儼然馴獸師可以讓「獸群」乖乖登臺表演;魔糖可以調製「最有教養的國語」、夸父可以把舊檜木吹成小提琴……,這些諷喻之語都揶揄了戒嚴年代綠島關押政治犯的威權統治的神話性。
相對映的,則是(b)節的「新生」在島上勞動的心境,吳懷晨以詠嘆調的形式和語言,以不斷重蹈的「穿過」疊詞及其疊句,營造「在沒有牆外的高牆內」的「新生」們「哀而不傷」的樂章,最後的尾聲何其動人,又何其傷懷刺心:
穿過離婚證書,也穿過
死亡證書
穿過林投葉,穿過木麻黃
歲月追擊歲月的影
命運在命運中日漸傷淡
滿山淨白野百合,新生
搖曳,是一座座悲傷
溫柔但信心的塔,我們
穿過林投葉。
- 向陽讀吳懷晨詩集《渴飲光流》(下):一群真理盜火者的愛與命運
書籍介紹
《渴飲光流》,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吳懷晨
詩人、浪行者、哲學博士,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著有詩集《浪人吟》(獲吳濁流文學獎)、散文《浪人之歌》(獲開卷年度好書獎)等。另有學術論述四種,譯作多種。
【關於本書】
逾千行的魔幻政治史詩,逼仄著臺灣禁忌的傷痕
蒙太奇般的架構,遊走在夢與神話,虛構與歷史的疆界,拷打著記憶與救贖的不可思議之書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