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丟了,小修小補樓下小店就能配;褲子不合適,為留路口裁縫鋪就能改;電器壞了,下消街邊維修鋪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費空平時不起眼的小修小補“小修小補”攤位提供的生活服務是“剛需”,關系居家生活的為留便利度和幸福感。北京中關村街道分類施策為“小修小補”攤位提供幫扶,下消通過盤活社區閑置房屋、費空自行車棚等提供相應的小修小補空間。街道公布了經營要求,為留確保網點整潔規范、下消保持網點及周邊環境衛生等。費空在此基礎上,小修小補中關村街道還制作了“小修小補”網點分布圖,為留涵蓋轄區內32處網點的下消位置、經營時間以及維修人員的聯系電話,方便群眾就近找到店鋪(據5月15日《人民日報》報道)。
自行車維修、縫紉裁剪、修鞋修拉鏈……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一旦“卡了殼”,往往會“小事成大事”,難受異常。“小修小補”看似不起眼,實則是消費剛需,是民生“煙火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民“小修小補”攤位看似不起眼,卻在廣大消費者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沒有了這些“小修小補”服務,就會給生活帶來不便。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和道路交通管理的加強,不少街頭巷尾的“小修小補”攤位難覓蹤跡。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受:沒有需求時關注不到,但想要“小修小補”時卻發現遍尋無處。一方面,城市管理越來越規范,道路拓寬了、路面整潔了、社區環境更漂亮了,另一方面,街頭小攤都不見了,針頭線腦、修修補補的服務也找不到了。究其原因,除了因為城市管理日趨嚴格,讓這些“小修小補”失去生存空間,還有攤主掙不到錢,不再從事這一行了。由此可見,“小修小補”攤位不僅關乎著一些人的生計存續,同樣關乎著一座城市便民服務的能力和消費環境。
此前,商務部明確表示,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一圈一策,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類業態和品質提升類業態,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小修小補”是民生剛需,城市要為其留出一席之地。消費者需要高檔商業街,但“小修小補”等老行當也是其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促進“小修小補”回歸群眾生活、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完善便捷消費場景,是一個合情合理且符合大眾需求的選擇。這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服務措施,為便民“小修小補”攤位提供相應的政務服務,讓其真正成為群眾的便民“網點”、城市的管理“亮點”和民生就業“崗點”,讓其在促進就業、方便生活、助推消費的同時,進一步彰顯一座城市的溫度。(吳學安)
責任編輯:張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