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通道”背景下,雙通道DTP藥店將發揮更大的背景作用。
“新藥進得了醫保卻進不了醫院”成為時下熱議的化解焦點。
為此,創新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于5月10日發布了《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藥進院難指導意見》,以使患者在藥店(即定點醫療機構之外的雙通道第二通道)購買醫保藥品也能享受到和在醫院相同的報銷標準。
此前,背景新藥主要通過DTP藥店來銷售,化解在“雙通道”背景下,創新DTP藥店將發揮更大的藥進院難作用。
所謂DTP藥店(即Direct to Patient的雙通道簡稱,也叫高值新特藥直送平臺),背景即患者在醫院開取處方后,化解藥店根據處方以患者或家屬指定的創新時間和地點送藥上門,并且關心和追蹤患者的藥進院難用藥進展,提供用藥咨詢等專業服務。
創新藥進院有多難
由于國家醫保目錄內藥品數量(2800個)已超出≥800張病床公立醫院藥品配備數量的高限(1500個)的近1倍(86.7%)、進院程序復雜、零差率使醫院進藥積極性下降以及部分地方醫保資金有限等原因,導致創新藥盡管進了醫保但卻進不了醫院,嚴重阻礙了患者用藥的可及性,隨著新藥上市和醫保談判速度的加快,這一矛盾還將加劇。
據權威專業機構對1420家樣本醫院(僅計算化藥和生物制品,不含中藥)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經談判成功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腫瘤創新藥,到2019年底,能進醫院的不到20%。2019年納入醫保的品種,到2020年第三季度,能進醫院的也只有25%,大多新進醫保的創新藥無法從醫院買到。
如信迪利(信達藥業)和奧拉帕利(進口),在進醫保前的2019年第四季度銷售額分別是4900萬元和2000萬元,其中,在醫院銷售的分別占3%和1%,經2019談判進入醫保談判后,到2020年第三季度銷售額分別提上到了3.8億元和3.4億元,但在醫院銷售的比例也分別只占24%和27%。
DTP賣新藥多給力:>90%
過去,國家醫保目錄最多長達9年(2009-2017年)才調整一次,自從2016年由當時衛計委開啟的以量換價將貴藥先通過談判降價后再進醫保的先河至今,已進行了5次國家醫保談判,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的新藥數量也由2016年的僅3個,分別提高到了2017年的36個、2018年的17個、2019年的70個和2020年的119個,隨著國家審評審批制度的不斷發力、港交所18A和科創版等資本市場的助力、帶量采購的倒逼、大量國外科學家的回歸和國家醫保談判一年一次的制度化,今后將有更多的創新藥獲批上市并進入醫保,則“新藥進得了醫保卻進不了醫院”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此前,創新藥主要通過DTP藥店銷售,在DTP藥店的銷售占創新藥總銷售額的比重已由2016年的21%猛增到了2020年的95%。
以3個PD-1特瑞普利單抗(君實)、卡瑞利珠單抗(恒瑞)、信迪利單抗(信達)為例,2019年的銷售額分別為7.74億、10.8億和10.2億元,在醫院的銷售分別只占10%、6%和5%,在DTP藥房的占比則分別高達90%、94%和95%。為此,作為以在醫院銷售注射劑為主的醫藥一哥恒瑞,居然也于去年4月宣布進軍零售市場,并做出了3年內銷售隊伍達3000人、銷售額20億元的規劃,今年3月,君實生物則授權阿斯利康在國內推廣其PD-1(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以嫁接后者1000多人的縣級腫瘤團隊的銷售資源。
DTP數量:1400多家
目前,全國DTP藥店已達1400多家,其中,國大藥房、妙手醫生、九步大藥房和德信行醫保全新大藥房的DTP藥店最多,分別有306家、200家、185家和150家。
進軍DTP藥店的除傳統醫藥工商企業外,各種互聯網公司也越來越多,DTP藥店的競爭已成為資源、專業和服務能力的競爭,國內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因擁有醫藥工業和醫院資源而處強勢地位,民營連鎖藥店則通過布局院邊店實現服務便利化,而新進入的互聯網企業則有互聯網工具的加持,并強調專業化。
DTP市場規模:近200億
自2015年DTP藥店概念開始盛行以來,DTP的市場規模迅速提高,已由2015年的80億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50億元,翻了近一倍,5年的復合增長率高達15%,遠高于同期實體藥店6.2%的增速。
DTP品種結構:腫瘤藥占主導
DTP藥店的特點就是銷售高價新特藥,而藥占比和較高的儲存條件(腫瘤藥和免疫抑制劑需要)影響了醫院采購高價藥的積極性,這也促進了DTP藥房的發展,所以,目前腫瘤藥和免疫制劑在DTP藥店銷售最多,占比分別高達46%和20%。
DTP經典案例:老百姓大藥房
老百姓大藥房頗為重視DTP藥店的發展,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DTP藥店的數量已由2016年的12家增加到2020年的143家,DTP藥店銷售的品種數由2016年的106個增加到2020年的635個,DTP藥店銷售額由2016年的1.4億元增到了2020年的11億元。
DTP藥店過去是患者購買新藥的重要場所,“雙通道”制落地后將更成為創新藥銷售的主渠道,國家通過鼓勵創新、加速醫保談判來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和為患者減輕醫療負擔的初衷也將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