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怎樣才會消失呢?他嘗試用無秩序的環境建筑來消去建筑的存在感。把這種混沌實現在一個建筑中,隈研吾建使它與周圍的個孤該融混沌融為一體,隈研吾的入城建筑師生涯就從這里開始了。
作為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市和隈研吾的環境建筑風格融古典與現代藝術為一體。“負建筑”、隈研吾建“弱建筑”是個孤該融他貫徹的理念,提倡“要把環境放在主要位置,入城而把建筑作為配角”。市和他的環境建筑理論契合當下的一些需求,例如近幾年興起的“場所營造”。
“建筑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應該融入城市、融入環境。”在清華大學日前舉辦的“以小見大,油然而生”主題講座上,隈研吾首次面向中國觀眾詮釋其建筑理念與全球作品,由宏觀至微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他的創作歷程和設計靈感。
隈研吾擅長使用各種材料和平面塑造層次感,無論是微型的藝術創作,還是大型的建筑作品,都能體現出建筑空間隨著與人的交互而不斷流動,以材質、比例與建筑要素來展現不斷變化的感官格局。在先前的作品中他多次使用單一的元素來塑造多樣的層次,如2010年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亞的陶瓷云Ceramic Cloud,日本愛知的GC博物館等,均充分利用單一幾何形狀和自然地勢特征來構建層次。
而讓中國觀眾熟知隈研吾,則是通過三里屯太古里、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中國藝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等,這些代表作品皆是出自他之手。當然,中國元素也讓他在創作上產生了諸多靈感。此前,他始終有意識地反對西方的設計方式與原則,而中國的多元文化、歷史以及傳統并存,自然環境的多元化,也讓他能夠實踐一些理念。
在詮釋全球建筑發展趨勢和設計挑戰的同時,隈研吾開始首次操刀設計的北美高層住宅建筑—阿鉑尼·隈研吾Alberni by Kengo Kuma,他將此次設計看作是其建筑師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北美地區的第一座里程碑。該項目的設計回應了當代住宅建筑的問題,全方位展現了“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
據介紹,阿鉑尼?隈研吾的外層由陽極電鍍的孔狀固體外墻鋁板和白色玻璃面板構成互動單元,背面則為木質質感,搭配簡單構造的玻璃扶手,展現出有層次感的陽臺切面。在用料方面通過就地取材,運用大量當地楓木打造泳池和日式花園等主體設施,秉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項目共建43層,僅設184套房型,于3月13日全球發售。
西岸置業總裁伊恩·格萊斯賓(Ian Gillespie)表示:“阿鉑尼項目完美體現了西岸置業“建筑給城市帶來非凡價值”的獨特理念。我期待著住戶親身居住、感受這幢建筑,體會到設計的獨具匠心和細節的精巧微妙。”
“我感受到溫哥華這座城市與大自然之間有著與眾不同的和諧,希望可以打造出一座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建筑。阿鉑尼項目的尺度和對細節的把控程度,對我也是一次新的嘗試、冒險和創新。”隈研吾表示。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