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90后”博導馮建東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
又一中國青年學者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封面0后
北京時間8月11日,浙江浙江大學化學系“90后”研究員、大學東團隊研博士生導師馮建東團隊的博導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馮建
北京時間8月11日,究成馮建東團隊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果登浙江大學化學系網站 圖
8月12日,上自浙江大學官方宣布了這一消息:觀察、然封操縱和測量最為微觀0后單分子化學反應是科學家面臨的一個長久科學挑戰。針對這一挑戰,浙江馮建東團隊近期發明了一種直接可以對溶液中單分子化學反應進行成像的大學東團隊研顯微鏡技術,并實現了超高時空分辨成像。博導
“該技術在化學成像和生物成像領域具有重要的馮建應用價值,允許看到更清晰的究成微觀結構和細胞圖像。”浙江大學化學系網站介紹稱。
上述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董金潤、博士后盧禹先,而論文通訊作者則是浙江大學化學系馮建東研究員。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校長專項和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的經費支持。
據浙江新聞客戶端報道,馮建東如此解釋《自然》封面:“星空背景代表發光的分子,魔法水晶球代表可以視所未見的超級顯微鏡。封面設計從無窮大的星空背景里面觀察無窮小的分子和細胞,內部是被流星(發光分子)點亮的生物細胞。”
除了論文登上《自然》封面的成績,馮建東的“90后”身份更是受到科研圈外人士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馮建東出生于1992年,系浙大化學系2009級本科生,本科最初就讀于浙江大學工科試驗班,后選擇化學以理學學士畢業。2016年,馮建東取得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后繼續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所完成博士后工作。
2018年初,馮建東加入浙江大學化學系, 組建物理生物學與精準測量實驗室, 從事相關單分子測量交叉領域研究。
據浙江大學網站介紹,浙江大學物理生物學與精準測量實驗室研究領域為單分子測量方法和儀器的開發及應用,目的發展多維度的測量手段實現溶液體系單分子物理化學過程的觀測、新現象研究和應用建立。相關多個方向的背景工作發表于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課題組負責人馮建東研究員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目前已經建成具有一定特色功能單分子精準測量研究平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