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雍正王朝:康熙下旨圈禁胤祥的原創(chuàng)雍正胤祥又戴時候,為何把帽子摘了又戴上?
《雍正王朝》中,王朝胤礽第二次被廢后,康熙康熙將胤祥也關進宗人府。下旨理由是圈禁:胤祥私自派兵剿滅江夏鎮(zhèn)以及暗殺鄭春華。就在胤祥被帶出去的候為何把時候,康熙將自己的帽摘帽子輕輕摘了下來,然后又緩緩戴了回去。原創(chuàng)雍正胤祥又戴
這是王朝康熙一個很不起眼的動作,卻折射出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無可奈何。
康熙
關押胤祥并非出自康熙的下旨本意,而是圈禁一位父親為了保護自己兒子的用心良苦
康熙摘下帽子,寓意著先拿下胤祥;把帽子又戴回去,候為何把說明還會放出胤祥的帽摘。帽子在摘下的原創(chuàng)雍正胤祥又戴過程中,遮住了康熙的臉,我推測他是不愿意面對胤祥被帶走,因為老爺子的表情是無奈的。他抓胤祥,明顯是違心的。
胤祥天生率性,真性情,心眼少,脾氣大,容易被人利用。太子在的時候,就多次拿胤祥當槍使。
所謂暗殺鄭春華,這完全是太子出的主意。至于派兵剿滅江夏鎮(zhèn)的事情,胤禛才是幕后領導,要負責他才是首當其沖;執(zhí)行人是年羹堯需要負直接責任,胤祥是“從犯”只用負次要責任。
胤祥
胤祥在這些事情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以康熙的情報系統(tǒng),是完全知道實情的。他因小事而重責胤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兒子被卷入更大的暗流。
最后臨終的時候,康熙也說了,關押胤祥是為了保護他,也能讓他更加成熟理性。
不僅是保護胤祥,也是保護胤禛。因為胤禛和胤祥是鐵桿盟友, 胤祥要是出了大問題,胤禛也會被牽連。
胤禛和胤祥
對朝廷官員和皇子們的失望
因為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導致一連串的事件,剿滅江夏鎮(zhèn)、太子第二次被廢、胤祥被抓,整個朝堂被弄得烏煙瘴氣。
“任伯安,一個未入流的小吏,買官賣官,運營六部,如布棋子;指揮官員,似御牛馬,這是為什么?你們誰能回答?
他建了私檔,大家怕他揭短,壞了前程。
說你們什么呢?說了幾十年,有什么用。
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對朝廷,對天下;以忠心侍主侍業(yè),無隱藏無私弊。那姓任的有什么好記的呢?他又和能要挾你?”
大清國半數(shù)官員,被一個人抓住了辮子。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康熙對朝堂官員很無語,臉上寫滿了失望的表情,對跪著的人痛心疾首。
康熙兩次穿著黃色龍袍上朝,都是被官員給挾持了。一次是追繳戶部欠款失敗,康熙對欠款官員的無奈;這次是對那些被抓住小辮子的官員的無奈。兩次都因為法不責眾,最后不了了之。這說明了,即使是皇帝,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大清國的吏治到了非整頓不可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