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神木,年奮一座冉冉升起的進路“能源新都”。在距離神木市濱河新區不到6公里的破繭坐標軸上,矗立著一座千萬噸級現代化大型礦井——陜煤集團紅柳林礦業公司。終成它猶如一顆閃亮的年奮煤海“明星”,折射出新時代中國煤炭行業踐行使命擔當,進路推動礦山高質量發展蝶變升級,破繭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的終成奮進歷程。
駐足回眸,年奮十年一瞬。進路十年來,破繭該公司在扼頸般的終成發展困境中,發揚新時代陜煤人“三特”“六爭”精神,年奮一斧一斧辟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以“931”高質量發展戰略為目標,進路以“紅柳文化”引領一流,破繭以“三個示范”爭創一流,以九大指標體系支撐一流,奮力打造“行業第一、世界一流”現代煤炭企業。
裂變的巨大能量,噴薄而出的是新時代中國煤礦“智能”“綠色”示范先行的高質量發展“樣本”。浴火重生、破繭成蝶的背后,走過了怎樣的非凡十年?
以時間為序,回看砥礪奮進的這十年,一張底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畫卷徐徐展開——百米井下,滾滾烏金“一鍵”飛涌,煤炭開采智能高效;從矸石成山到礦在園中的生態蝶變,綠色成為美麗礦山“調色板”;采煤不見煤,低碳清潔生產,優質產能持續釋放……該公司在大戰大考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為全國煤炭行業、陜煤集團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勇于拓荒,轉型中奮進的十年
2005年,陜煤集團發出戰略北移號召,瞄準了資源稟賦的陜北榆林地區。2006年9月,紅柳林礦業公司開工建設,2011年竣工驗收,正式投產,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達標、當年回本的“紅柳林速度”。礦井井田面積138.3平方公里,可采煤層6層,礦井地質儲量19.54億噸,核定生產能力1500萬噸/年,2021年核定產能核增至1800萬噸/年,成為陜煤集團旗下單井生產“超級礦井”。
2022年前三個季度,該公司原煤產量同比增長11.25%,掘進進尺同比增長29.2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4.14%。煤炭銷量連創新高,單日發運電煤、化工煤5萬余噸,扛牢了國有企業煤炭保供的政治之責。一張張成績單的背后,蘊含著行穩致遠的高質量發展思路。
發展向來不是一帆風順。2014年煤炭行業迎來了寒流,市場低迷,煤炭需求乏力,銷售困難。在整個行業進入低谷的這一時期,該公司同樣也面臨著困境。如何紓困解難,由‘疲’轉‘興’成為一道難題。
2014年至2020年,六年時間里,該公司在清潔高效利用、標準體系、技術創新、體制改革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徹底走出傳統‘挖煤’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從理念升華到制度建設、再到實踐檢驗,走出了一條以特色企業文化為引領,精細化管理為支撐,挖潛增效內控成本多輪驅動的轉型升級之路,逐漸從“產能規模型”向“提質效能”型轉變。
2016年,該公司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利用互聯網平臺,推行“互聯網+”銷售模式。同時,成立煤炭銷售價格委員會,積極走出去外拓市場。一年時間里走訪企業170余家,自主開發客戶84家,拉運煤炭342.42萬噸,占總銷量的23%。“通過外出調研,1至11月份,煤炭產品綜合售價較年初計劃有所提高,上漲幅度達55%,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該公司市場營銷部負責人記憶猶新。
2020年,該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個示范”創建目標,即“智能協同”“綠色立體生態”“井下空氣質量革命”三個示范礦井創建。安全發展、綠色發展、高效發展、智能發展、創新發展、精細發展、人本發展、共享發展、廉潔發展九大發展指標體系建設,推動“智開采”和“綠生態”比翼齊飛,讓全面建設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行業第一、世界一流”現代化礦井之路越走越寬、越行越暢。
攻堅克難,奮進中奮發的十年
地面操作人員一鍵啟動控制按鈕,百米井下,采煤機滾刀飛轉,滾滾烏金傾斜而下,沿著皮帶機源源不斷運送至儲煤倉。這是公司智能化生產過程中的一幕,這樣的場景該公司已經探索了十年之久。
該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波峰用“點、線、面”來形容過去十年智能化礦井建設的探索之路。先在一個綜采工作面進行試點,再逐步推廣到整個綜采環節,最后實現產、運、銷等全礦井全生產要素的智能化。
2011年,該公司依托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與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于2012年,率先建成了全國第一個7米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填補了行業內大采高智能化綜采空白。2013年,《7m超大采高綜采成套技術與裝備》榮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持續完善,實現了煤機、支架等單機自動化,機頭機尾超前支架全面應用。
“在持續推動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設過程中,我們取得了6個方面27項技術成果,為后續智能化礦井建設積累了經驗。”該公司智能化部負責人說,到2020年年底,已經建成9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智能化采煤率達97.7%。
與此同時,該公司同步推進智能化洗煤廠建設。在洗選環節,建立了設備在線狀態監測系統、自動配煤系統等11個智能化系統,實現了無人化生產、生產數據實時查詢、自動配煤入洗。
智能化成效顯著,洗煤廠用工量縮減近一半,每年可節省費用2190萬元。得益于此,該公司一躍成為全國智能礦山建設樣板。2020年11月成功入選國家首批71處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名單。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35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構建多產業鏈、多系統集成的煤礦智能化系統,建成智能感知、智能決策、自動執行的煤礦智能化體系。
“這意味著礦井智能化建設,要從單一生產要素的智能化走向采、掘、機、運、銷多要素、多環節智能協同之路。”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介紹說,對于紅柳林這座“年輕”的礦井而言,這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
在“智能協同”示范礦井創建目標引領下,該公司將智能化的目光投向更多領域。積極與華為煤礦軍團、王國法院士團隊等展開產、學、研、用合作,圍繞裝備、網絡、IT基礎設施、智能應用以及綜合管理五個方面,制定了紅柳林智能礦山總體規劃,一批批智能化項目開工建設!一個個智能化成果瓜熟蒂落!
截止目前,該公司已建成智能作業管理系統、智能掘進系統、生產調度管理系統、智能化災害防治系統等34個智能化子系統。智能化廣泛應用,實現了減人提效。礦井生產人數由359人降至190人,掘進進尺單月突破1700米大關。智慧運銷助力礦井鐵運煤銷量突破千萬噸大關。
該公司攜手華為煤礦軍團打造的礦山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入選“2022特色專業工業互聯網50佳”榜單,在全國煤炭行業、陜煤集團尚屬首次。
“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實踐,平臺服務功能日趨完善,覆蓋了智能綜采、智能主煤流、智能選洗、等多個智能協同串聯場景。”該公司智能化部負責人介紹說,依托于數據中心、云平臺、井下工業環網等基礎設施,一個智能化感知、智慧化決策的智慧礦山正付諸于現實。
在該公司煤炭發運現場,運煤車輛一字排開井然有序,隨著AI智能裝車機器人裝車完成的提示音響起,運煤車輛緩緩駛出礦區。“AI智能裝車機器人是整個智慧運銷管理的子項目之一,已經順利運行了近一年,35噸的裝煤量僅需15秒就可以完成。”該公司市場營銷部負責人興奮地說道。
舍我其誰,奮發中奮勇的十年
青山環繞,綠樹成蔭。2022年6月6日,該公司立體生態修復示范園中,一場踏綠而行的“喜迎二十大·助力安全月”職工健步走活動正如火如荼。職工們的歡聲笑語,潛藏在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意中。
“晴天一臉灰,雨天一身泥。”這曾是該公司職工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的紅柳林礦區,草木競榮,工業廣場、園林步道錯落有致,大花萱草、格桑花等植被遍布,礦區生態畫卷愈加色彩斑斕。
“以前在礦區稀稀松松的種植著有幾顆柳樹,兩年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原來工業廠區以南1公里堆放矸石的荒溝里都種滿了花草樹木。”礦工子弟王東見證了紅柳林礦山的綠色蝶變。
十年間,隨著煤炭資源的深度開采,對礦區周邊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加之,陜北地區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松,生態環境不堪重負,采空區沉陷、矸石堆積成山,礦區周圍布滿“生態傷疤”。
“構建綠色礦山,首先在于解決礦區周邊生態問題,立足塌陷區治理修復,因地制宜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實現井上下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談及綠色立體生態治理時,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說道。
2018年8月,該公司對肯鐵令溝村委會因采空區沉陷部分受損道路進行了修復,恢復南一盤區肯鐵令溝河道兩岸耕地灌溉渠道,先后完成 30000余畝塌陷區治理,治理率達到 90%,采煤區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0年6月至今,該公司利用科技助力綠色立體生態跨越,礦區生產生活場景實現了低碳化運行,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建成井下磁分離礦井水處理系統,處理能力達33600m?/天礦井水處理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形成良好的礦區水循環模式,礦區生活、生產用水實現100%自給自足;“井下空氣質量革命”課題研究,同心旋流濕式風機、截割塵源封閉式抑塵技術等多項新裝備、新技術的落地應用,綜采工作面總塵降塵率得到有效控制,由42.7%提高至72.7%。
綠水青山正成為礦區職工的“幸福不動產”。“我們以礦區主干道綠化為框架、觀賞樹木為點綴、板塊綠化為園景,通過綠化帶補植花灌、喬木,利用見縫插花、立體栽植等多種造景方式,僅2021年新增綠化面積236.52畝……”該公司規劃發展部負責人介紹說,礦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了職工的幸福指數,讓職工真正體驗“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出門進園”的高質量工作、生活品質。
“在綠色生態礦山的創建過程中,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將煤炭文化體驗、生態旅游和景觀園林相結,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將以自然、生態、可持續思想為指導,以“一帶、三區、多組團”的形式,創建“高山草原+林果經濟”綠色發展品牌,打造生態+科普+休閑+旅游示范科普基地,從而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立體生態“新格局”。
面向未來,奮勇中奮飛的十年
十年的砥礪奮進,迎來了諸多“高光時刻”。先后榮獲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全國特級安全高效礦井、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全國綠色礦山、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狀等多項國家級、行業級、省部級榮譽;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環保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紅柳林”品牌榮獲中國煤炭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著名品牌,“紅柳林”品牌系列產品被評為中國煤炭行業市場用戶首選品牌。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人才支撐。特別是近年來,該公司布局人才地圖,聚焦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和“三個示范”礦井建設所需專業化人才要求,構筑人才強磁場,千方百計擴大人才總量、提升人才質量。
2021年,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才培養大幕拉開,紅柳林“百十一”青年英才開發培養訓練營開營。培育出了諸如范國濤、鐘凱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職工,成該公司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如今鐘凱已經成長為一名黨支部書記,他所在綜采一隊黨支部《“紅”心融煤海》黨建案例成功入選“(2022)全國企業黨建創新優秀案例”。95后研究生學歷的范國濤,同樣在崗位上發揮出了光熱,榮獲中國煤炭教育協會“2021年煤炭行業建功立業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建設初期,該公司便涌現出了喬偉正、任保利、凌鵬濤等一大批創新型領軍人才。凌鵬濤說,自己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技術員、主任科員、技術總監,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公司對人才培養的重視,離不開該公司所搭建的成長平臺。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公司著眼于提升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生活環境水平等方面,讓各類人才享受高質量發展紅利……”該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波峰說。2012年首屆創新狀元王寶貴,創新成果25項,獲獎價值50萬元西安住房一套,刺激著每一位職工的心弦。十年來,該公司累計申報全員崗位創新項目3180項,申報國家專利183項,創新效益超過21.4億元。
“如何培養人?怎么培養人?是該公司領導班子的“心頭事”。搭舞臺,唱好人才“主角”戲是關鍵舉措。“我們圍繞核心人次推行MBA學歷提升、大學生輪崗等‘青’字工程,開展‘金牌技術員’大賽,成立‘任保利國家級技能大師及勞模創新工作室’綜采、掘進、安檢、一通三防等技術教研小組,加強高層次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道。
全國技術能手、陜煤勞模、“陜煤杯”2020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安全儀器監測工金獎獲得者李王平,2021年陜西省“陜北礦業杯”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安全儀器監測工一等獎獲得者汪智智,2022年陜西省首屆“三秦工匠杯”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綜采維修電工和瓦斯檢查工決賽暨陜煤集團“神南產業杯”煤炭板塊職業技能大賽安全儀器監測工一等獎獲得者連寶……十年間,諸如此類高技能人才始終活躍在該公司安全生產、技能攻關、競技賽場等各條戰線上。
勇創一流,奮飛中奮起的十年
一年企業靠產品,十年企業靠品牌,百年企業靠文化。如何讓企業文化入眼、入腦、入心、入行?如何能增強職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為客戶、職工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從“五園”落成到“太陽石”打卡新地標……翻開“紅柳文化”建設“里程表”,該公司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的奮起路程清晰可見。
“講好紅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這是我們開展好企業文化建設的動力之源。”該公司黨委工作部企業文化專干說。
據了解,在該公司領導班子有一個共識,就是“紅柳文化”立足于豐富的文化傳承、發展歷程、深植進程,以文化凝聚全員思想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為打造“行業第一、世界一流”現代煤炭企業提供充足的思想養分和文化支撐。
“紅柳文化”不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2020年,面對新形勢,該公司以戰略思維、時代要求和發展眼光,堅持“樹立標桿、提升形象”“凝聚人心、砥礪奮進”雙輪驅動模式,以企業文化軟實力激活爭創一流的內生動力。在弘揚和傳承陜煤集團“奮進者”文化、“三特”精神、“北移”精神基礎上,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將企業文化迭代升級為“紅柳文化”。
“紅柳文化”是該公司企業文化的冠名,是踐行陜煤集團“奮進者”文化的特色成果,是豐富生產經營管理實踐的產物,是以沙漠植物“紅柳”所具有扎根漠北、耐寒抗風、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強大生命力和堅強品格,形象表現紅柳林人堅守塞北、頑強拼搏、超越自我、勇創一流的崇高品格和奮進精神。
“紅”,就是紅色的信仰,認真貫徹落實中省重大決策部署和陜煤集團發展戰略,紅心向黨,傳承紅色基因,一顆紅心,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定擁護“兩個確立”,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傳承紅色奮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柳”,就是綠色的希望,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五碳發展”,積極推動“雙碳”戰略,立足零碳轉型,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還大自然美麗與價值,建成新時代中國智能綠色煤礦示范基地。
一流創建是遠景,美好多姿是情懷,頑強拼搏是性格,綠色智慧是特色。獨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新時代的紅柳林人,將堅定奉行七大核心理念,全面推進“紅柳文化”落地生根,勇爭第一、勇扛紅旗、勇創一流,讓紅柳花開,讓綠柳成林,使紅柳林礦業公司這顆塞北煤海中的璀璨明珠更加光耀奪目。
近年來,該公司堅持以文鑄魂,注重在文化深植中找抓手、搭平臺,讓“奮進者文化”“紅柳文化”抬眼可見、駐足可觀,不斷加深文化認同。先后建成黨建文化園、廉潔文化園、家庭家教家風文化園、安全宣傳教育文化園、綠色生態文化園“五園”;建成創客大講堂、太陽石影儀室、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智能化大師工作室等多個特色展廳和陣地;精心設計了墻體噴繪、文化長廊、宣傳櫥窗、騰飛雕塑等,投入使用文體中心及25個基層黨建文化陣地,使“紅柳文化”成為社會、行業走進紅柳林、認識紅柳林、了解紅柳林、傳播紅柳林的“文化窗口”。2022年6月6日,新落成的“太陽石”新地標,讓來訪嘉賓和全體職工家屬身臨其境了解煤炭歷史,接受煤炭文化的熏陶。
接下來,該公司將攜手中國煤炭學會,推出《探秘太陽石》《開發太陽石》《太陽石鑄青山》《百變太陽石》“太陽石”科普叢書,讓社會、行業重新定義煤礦與礦工,充分展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變、新時代礦工幸福生活之變。
未來,該公司將按照“挖掘、規劃、打造、提升”的要求,推進“紅柳文化”的文化衍生,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時代價值和豐富內涵,大力講好“紅柳故事”,全面展示“紅柳文化”,宣傳弘揚“紅柳文化”,讓“紅柳文化”更加亮麗多彩,讓全社會從“平凡的世界”中認識到一個“不平凡的世界”。
十年,是一次華麗的轉身,更是新征程的起點。站在“十四五”新起點,煤炭產業方興未艾,該公司將以“勇爭第一、勇扛紅旗、勇創一流”的奮進姿態,秉持“銳意進取、擔當盡責、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引領行業變革、產業變革,率先蹚出一條“爭第一、創唯一”高質量發展新路。未來,該公司將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聚焦陜煤集團矢志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緊盯“931”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不松勁,以新業績、新突破、新作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拓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