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觀察驍龍處理器的天璣型號規律。驍龍處理器有最入門的處理處理2系,比如驍龍212;入門的器樣器4系,如驍龍450;中低端的驍龍型號6系,如驍龍695;中端的規律7系,如驍龍778G;高端的天璣8系,如驍龍835、處理處理845、器樣器855、驍龍型號865、規律870、天璣888、處理處理8Gen1、器樣器8+Gen1、驍龍型號8Gen2。規律

驍龍7+Gen2(性能與驍龍8Gen1一致)
單從數字上來看,數字越大,處理器性能越高。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驍龍4Gen1就與之前的驍龍835的性能差不多,不過它們不是一個系列,因此這樣比較意義不大,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同一系列處理器的性能誰高誰低。
然而不少用戶對這樣的處理器系列并不熟悉,只看數字大小,覺得哪個大就買哪個,這樣一來一些驍龍8系的處理器成了部分用戶的選擇。相比于部分只追求拍照和顏值的用戶來說,這類用戶已經具備了初步認識處理器的能力。但處理器型號的數字越大越好嗎?

真我11 Pro
我們直接看剛出的真我11系列。真我11搭載天璣6020處理器,賣1599元;真我11 Pro搭載天璣7050處理器,1699元起;真我11 Pro+搭載天璣7050處理器,1999元起。有的用戶看著處理器型號數字很大,覺得性能也一定不錯,于是就買了,畢竟天璣8000、8100、8200、9000、9200這樣的處理器性能都是大家有目共矚的,那么天璣6020和天璣7050性能也不會差多少。事實真的如此嗎?

天璣6020
要解釋用戶的選擇是否合理,主要是看這兩款處理器的性能到底如何。雖然還沒有具體的跑分數據,但實際上這兩款處理器是天璣低端處理器改了個名字而已。天璣6020實際上是天璣700,這一點可以從處理器架構看出——兩款處理器都是2個A76搭配6個A55組成的八核心方案,主頻2.2GHz。而天璣7050則是天璣1080,都是之前的中低端處理器,性能還不及驍龍778G。
不止這兩款處理器改了名字,聯發科還改了其他的天璣處理器型號,這里我把能找到的做一個匯總。這些匯總有處理器架構作為依據,不會有偏差。
改名前
改名后
性能水平
天璣1300
天璣8050
中高端
天璣700
天璣6020
低端
天璣810
天璣6080
低端
天璣930
天璣7020
中低端
天璣1080
天璣7050
中低端
天璣1100
天璣8020
中低端
可以看到無論是中低端還是中高端處理器,很多都被重新命名了一遍,這樣一來,用戶看著“天璣”后面的數字很大,覺得性能一定很高,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聯發科的做法有誤導消費者之疑。
那么為什么聯發科要這么做呢?之前聯發科在高端旗艦處理器市場上還不錯,在驍龍888、888+、8Gen1發熱嚴重連續開倒車時,天璣憑借臺積電制程,推出了各種神U,如天璣8000、8100、9000,但隨著驍龍重新選擇臺積電,發熱沒有那么嚴重后,聯發科在高端旗艦處理器市場上逐漸變得冷門,不得不在中低端市場尋找出路。像天璣9200只有個別旗艦機在用,但是天璣處理器在兩千元價位性價比還是很不錯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兩千元價位的手機還在用天璣處理器,如一加ACE 2V、iQOO Neo7 SE等。

一加ACE 2V
不過聯發科在中低端市場存在感不強,很多天璣中低端處理器性能不及驍龍778G。像之前紅米Note 11 Pro的天璣920、紅米Note 12 Pro的天璣1080,討論熱度沒有多少。因此聯發科將這些處理器改名,把數字改大,讓不會看處理器的用戶誤認為處理器的性能很強,從而在中低端市場占據優勢。

紅米Note 12 Pro
與其說聯發科這樣做是在重新整理產品線,不如說是忙著改名,這種做法我個人認為有不合理之處,首先就是誤導問題,忽悠用戶去選擇看似性能高的處理器,這樣做無疑是砸自家招牌,使自己的口碑下降。然后這種誤導還表現在線下,導購又有新話術去忽悠消費者選擇搭載這類處理器的手機。最后就是一些老牌線下機如OPPO A系列、vivo Y系列可能不會在詳情頁隱藏處理器型號了——處理器后面的數字那么大,直接讓用戶認為處理器的性能也不錯,忽悠用戶去選購。
總之聯發科的做法我是不認可的,為了搶占中低端市場而采用這種方式吸引用戶選擇看似性能很強但性能不怎么樣的處理器,與用戶的認知背道而馳,不僅誤導用戶,還有損自家口碑。
你是否認可聯發科的做法?單選認可4不認可2327 人參與 投票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