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這樣一個笑話:
有個農夫養了一口豬,好醫患有一天他對豬說,院的于否今晚你打算怎么被吃:紅燒、最高清蒸,境界具備還是好醫患做成豬頭肉?我尊重你的意見。
那個豬說,院的于否我的最高意見是能不能不吃我。農夫說,境界具備你跑題了,好醫患我們討論的院的于否是被吃的問題。
農夫覺得討論被吃的最高問題,就是境界具備以“病人為中心”。其實不是好醫患,豬不想被吃,院的于否這才是最高“以病人為中心”應該考慮得問題。
很多醫院都在講以病人為中心,但真正落地的依然是從醫院、醫生角度去考慮問題,并沒有在意病人的真實需求。顯然,這不是真正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患者思維。
醫院是個給人治病的地方,這誰都知道。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千差萬別。大體來說,主要在醫療質量、醫療安全、配套服務和費用四個方面存在差異。醫院的各項建設、管理運行基本都是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的。其中,醫療質量和安全是核心。病人上門求醫,能不能診斷清楚準確,能不能治療及時有效,這是病人最關鍵訴求。 可就是這樣一個最基本最關鍵的對醫療質量和安全的訴求,有時,卻得不到滿足。常見的問題表現為漏診、誤診、診斷不清不明不及時;很多時候治療效果不佳。
為什么?
除了客觀的技術差異、技術局限,主要是因為人的原因。而人的原因主要在于是不是具備患者思維。比如,患者腰痛,看了一名骨科醫生,常見的場景是這樣的:簡單問了幾句病史,就會開出核磁檢查單;病人繳費預約,排隊等候核磁檢查,等候的時間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周,這期間沒有什么治療,只能疼著。等如期做了檢查,拿到片子和報告又需要幾天,然后再設法掛號,醫生看了,需要手術的開了住院證,回家等通知;不需要手術的,拿點藥回家吃吃看;如不是骨科醫生診療范圍的,則病人被告知找其他科去看診。無論是哪一種情形,最終的結果是病人懵懵懂懂的回家了。
假如,同樣是這個腰痛病人,接診后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不是體檢),做出初步判斷,快速安排進行驗證性的檢查檢驗,待結果出來后,做出明確診斷,如果非骨科的疾病,那么快速安排疾病可能學科專業的醫生參與診斷,直至確診,分析引發患者疾病的可能原因,目前疾病處于什么程度以及不治療可能會帶來的危害,目前針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推薦的治療方案是什么,為什么,治療可能的預后結果,花費大概多少,需要多少治療時間等等。把這些內容跟病人與家屬充分溝通清楚,病人和家屬完全理解明白,病人和家屬據此權衡做出決定。如果,再輔以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與環境,這就是患者思維。
對照我們目前的就醫場景、診療過程以及病人和家屬的體驗,滿足患者思維導向的診療,絕大多數的醫院運行管理需要做出改革、優化和重置。
現實嗎?我們可能拿出一大堆理由說這是做夢。
我們可能會說,病人那么多,合格的醫生人數夠嗎?可能會說,看病又不是旅行,哪需要那么好的環境和服務?醫院的設備夠嗎?
可能會說,這樣的效率醫院一年能看幾個病人?那么多病人看不上醫生怎么辦?病人不多,醫院的收入怎么辦?
其實,所有這些問題只是一個機制問題,機制問題歸根結底是個邏輯思維問題。雖說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最起碼可以摒棄計劃經濟遺留的本位思維,確立患者思維,那樣,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會無限接近患者的訴求,就醫體驗感和獲得感會大大增強。一旦牢固確立醫療運行管理的患者思維,機制體制、合格乃至優秀人才的培養與執業,服務的配套以及費用標準等就變成了改造的具體工作。
或許,這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