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宋代食譜石獅石獅石獅市在建設現代化商貿之都的流香過程中,濃墨重彩書寫“吃在石獅”文章,印記打響石獅美食品牌,美食是千年應時應勢之舉,而文化賦能石獅美食是宋代食譜石獅石獅寫好這篇文章的應有之義。
追溯源遠流長、流香山海交融、印記中西合璧的美食石獅美食文化,南宋石獅人林洪所撰的千年《山家清供》是繞不開的話題。翻開這本古代飲食文化著作,宋代食譜石獅石獅里面隱藏著許多石獅元素。流香
1 清氣,印記 家鄉的美食蓮荷賦予的品格
《山家清供》在介紹每種食物時都引經據典,引述詩詞或人物典故,千年無不散發作者林洪作為一介書生的“清氣”。在林洪的另一本著作《山家清事》之“種梅養鶴圖記”中載:“先太祖在唐以孝旌……高祖卿材,曾祖之召,祖皆仕。父惠,號心齋,母氏凌氏。”林洪所載家世與蚶江鎮蓮埭村東間林氏世系一致:其先太祖瓚正是蓮埭林氏尊稱的莆田孝子公,林洪高祖卿材是莆田分衍晉江的宋九牧林之杞公(字卿材),而蓮埭林氏正是來源于晉江宋九牧林。林洪的母親凌氏,推測出自與蓮埭毗鄰的蚶江富商凌氏家族。宋元時期凌氏居于錦江(蚶江)從事海上貿易,在泉州其他地方鮮有此姓,捐建石湖塔的宋元海絲巨商凌恢甫就是蚶江人,目前蚶江還保存多處凌氏史跡。
推測林洪為蓮埭一帶人,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蓮埭這個地名。蓮埭,顧名思義就是種滿蓮花的海埭,遙想歷史上的蓮埭定是蓮葉荷田田,而今蓮埭村附近的濕地公園里,有一條道路被命名為“水蓮路”,一方荷塘命名為“月荷塘”,可見石獅人對蓮荷的喜歡,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歷史傳承!目前,石獅還有多個以蓮命名的村子,如蓮塘、蓮厝、蓮坂等。千百年來,蓮花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其搖曳的風姿任誰看過都難以忘懷。其實,蓮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對于故鄉的蓮花,林洪當然是不能忘懷的,在《山家清供》的103道菜肴中,單以蓮為食材的就有5道。
推測林洪為蓮埭一帶人,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林洪的“號”。林洪,字龍發,號可山。古人喜歡把家鄉的山作為自己的號,翻閱蓮埭林氏、蔡氏族譜均有記載可山(或書古山、或書苦山、或書苦柄山,都是同一座山)這個地名,在閩南語發音中,可、古、苦讀音是一樣的。“苦山”在蓮埭村東北,為關公山余脈,乃村里至高處,據蓮埭村民介紹古時海水可達山腳。林洪《山家清事》之“種梅養鶴圖記”中載“故山濱水地”,其中的“故山”可能就是此山。
2 清雅,以詩入饌在當今石獅依然延續
作為一本文人食譜集,《山家清供》并不講究單純的飲食之味,而是將食物與代表文人情感表達的詩詞相結合,以旁征博引的深厚功力做到“飲食與言語之美”的交融。現代人在就餐時已經很少講究菜肴名稱浪漫與否,與此相反,更注重一道菜是否名副其實以及美味程度。點菜時,我們希望菜名越明了越好,因而現代菜名往往遵循“烹飪+技法+食材”的結構。例如,“清蒸鱸魚”“紅燒牛腩”“水煮牛肉”等菜名都清楚交代了食材與做法,是蒸是煮,或煎或炸,讓人一目了然。古代文人與我們不同,他們都是文字游戲的高手,熱衷于把玩言語的樂趣,當你看到林洪筆下的“山海兜”“煿金煮玉”“傍林鮮”這些字眼,也許無法想象它們竟然是一道道菜肴,因為這些字眼里幾乎沒有任何食材乃至烹飪技法有關的元素。
除了富有詩意的菜名外,《山家清供》更是以詩入菜。在寫玉井飯這道菜品,描述玉井蓮時就引用藕詩:一彎西子臂,九竅比干心。在石獅祭祖習俗中,東西班禮生在念供品時,不是簡單念菜譜,一唱一和都是富含詩意的吉祥語,如在進獻螃蟹時,東班禮生唱:披甲橫行龍虎榜;西班禮生則和:金戈前導將帥才。既富有詩意,又把螃蟹的形象、動態刻畫得栩栩如生。還如在進獻豬肚時,則曰:滿腹經綸著詩賦,本來粗俗的供品用詩意的語言來唱和就顯得高雅又文氣充盈,表達詩書傳家、家族興旺的美好期許。
3 清淡,暗合當今綠色健康的飲食風尚
林洪在《山家清事》之山林交盟篇中寫道:所尚貴清。一個“清”字,道盡林洪崇尚清淡、崇尚自然的山家本色,追求符合自然的清淡、簡樸,其理念與當今提倡的健康養生飲食相吻合。林洪的《山家清供》記錄下103種山家食品,所選取的食物原料除米、面、豆、粟、芝麻做成的飯、粥、糕、餅、餛飩、面條外,還要搭配上各色蔬果,如蘿卜、竹筍、蓮藕等,以及苦菜、蕨菜、槐葉等各種野菜,也是山家常用的菜料。為了養生,更用上了牛蒡、地黃、百合等藥物。
石獅人常說“有葷,也要有菜甲(配)”。宋代開始,隨著人們飲食理念的變化,飲食結構也從追求大魚大肉開始朝著蔬菜、菌類等素食方向發展。肉的味道厚重,本味不易因調料而發生改變,但蔬菜則不同,哪怕是沒有過多的調料,僅火候就能令其丟失本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味論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從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于食物本味的追求日益強烈,講究有機、綠色、環保、天然,講究原材料與節氣時令的匹配,講究營養搭配。《山家清事》寫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同樣是韭菜,早春的第一茬是味道最好的,由于都是嫩葉,既不像夏天的韭菜那般辛辣,也不像秋天的韭菜那般干癟,人們便將春初早韭視為一種美食,這也是源自對食材本味的追求。石獅人也深諳“不時不食”之道,“六月蕹(空心菜)毒得真像飯匙槍(眼鏡蛇)”“七(月)蔥、八(月)蒜”“二月蒜,沒人問”“十二月蝦姑,正月蟹”……這是不少石獅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這種對食材以及季節的重點描寫,其本質上也是對自然本味的執著追求。
《山家清供》看似一本簡單食譜,其實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古代美食文化寶典。因作者林洪是石獅人,書里無不彌漫著石獅味道,其中肯定還有諸多與石獅關聯的內容,需要我們從各方面作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蔡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