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苗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撒?思想話是說:
三十歲以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沒有良心;三十歲以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柏林沒有大腦。讀後
許多人一定都有聽說過,感元根源但意思究竟是價值什麼?
小弟今年也剛好滿三十歲了。以前一直覺得,體系喔喔,正極三十歲前嘛,權主就是撒?思想血氣方剛容易衝動,滿腦子的柏林熱血理想,想拯救天下蒼生於水火之中,讀後簡單來講就是感元根源比較中二,因此也容易被共產主義所描繪的價值烏托邦所打動(欺騙)。
然而,體系人一旦過了三十歲,正極在社會上也摸爬打滾了一些年,別說拯救天下蒼生了,可能還需要別人來拯救自己(誤)。不管如何,在飽嚐生活煎熬,人情冷暖之後,再熱的血也會有冷下來的一天,對人性的看法也漸漸改變,即使不至於覺得人際交往都是弱肉強食,但誰敢保證每個人都能做到大公無私?對那個人人均平的社會,心中雖可能還懷有一絲嚮往,但也僅止於嚮往了。
寫到這裡,我不是說讀完葉浩《以撒.柏林》這本書,就可以枯木迎春,重新燃起對共產主義的熱血。而是說,對共產主義的失望,並不代表你的熱血已冷。相反,你可能是變得更成熟了,不會再輕易相信一套將所有人都鑲嵌在一個共同的生存目的,亦必須接受理性引導的價值體系當中。凡是這種價值體系,都暗示人的理性一旦發(fā)展完成,將會遵守共通的理性制定、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律。
用柏林的話來說,這是一種「一元論」的思想預設。比較敏感的讀者可能會察覺,這套「一元論」的價值體系,套用在政治制度上是非常容易走向極權專制的。它利用了人類心智上的一些特點(弱點),最簡單者像是想為世界尋找一個終極的答案或解決方案,「如魔笛般吸引人走向專制主義的神殿」,並且深深植根於近代文明當中。
我們很珍惜現(xiàn)代社會所擁有的民主、法治。但在追溯歷史的時候,卻往往會把這些歸因於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固然,說近代文明發(fā)端於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並沒有什麼大錯,但整個進程並不是平滑地發(fā)展,甚至有些我們今天所相信的價值,像是多元價值與互相尊重,與啟蒙時代的人根本南轅北轍。
舉例來說,啟蒙運動的時代精神,是受到牛頓物理學的刺激,就其觀察到的天體運動賦予某些數(shù)學上的假說,利用一些極為簡單的運動定律成功地解說了地球與天體的廣泛現(xiàn)象,從而讓人們覺得,宇宙具有合理之單純性,甚至所有受造物都是依據(jù)一些有限且可為理性了解的法則所建構的實用機械。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並應用這些法則,人類的生存問題便可永遠地解決。
這套觀點,無疑深深地激勵了近代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但放在人文政治領域,就完全是在暗示人類社會的問題,同樣有可能存在一套天啟般的終極解決方案。一旦人們找出了這套方案,並且應用到每一個人身上,人類將走向永恆的幸福。這種想法,從我們現(xiàn)在的角度回顧去看,自然是非常、非常危險的。這也導致後來的政治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走上了「歧途」。在這裡,我想推薦另一本最近讀過的好書,是曾任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菲特烈.華特金斯所著的《西方政治傳統(tǒng):近代自由主義之發(fā)展》。
華特金斯在考察近代歷史之後指出,不管是自由憲政主義(與「近代自由主義」並非同一概念)、保守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是從屬於某個特定的經濟階級,而提出的一套基於他們自身的階級利益,而認為可以解決普遍社會問題的天啟式方案。這種取徑其實與近代自由主義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比方說,當時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憲政主義,其實比較偏好的政治制度是開明專制,而非民主。我們可以看到,在柏林身處的二十世紀,整整百年幾乎都深陷於意識型態(tài)的巨型衝突當中。
「一元論」價值體系是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
當每一派都各持己見,甚至認為自己的一套才是「真理」,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因此我們回到以撒.柏林的思想。葉浩在書中第四和第五章,就特別介紹了柏林在思想史研究上對於當時尚未引起學者關注的「反啟蒙運動」的貢獻。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要區(qū)分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人與物不可「同類」而語!
柏林介紹了十八世紀義大利思想家維科的意見,維科認為人類世界基本上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既是歷史產物,亦可創(chuàng)造歷史,因為人類作為神的受造物,固然不可能如同神般「無中生有」,具有的神性僅止於能夠從「有中生有」的創(chuàng)造,一方面表達了自我的獨特之處,一方面也反映了時代的特性,也就是生活環(huán)境所給定的一組條件。據(jù)此,「一切學問的女王」不是形上學,也不是神學,而是歷史!因為那是人類所能表達致最真確的唯一學問。
柏林在一九五八年進行〈自由的兩種概念〉,為其接任牛津大學「齊契利社會與政治理論講座教授」而發(fā)表的就職演說文時,亦開宗明義地區(qū)分了「人類歷史」與「僅僅是自然事件」之差別。前者是人根據(jù)自己意志所採取的行動之後果,出自特定行為者之動機或理由;後者則指那些受制於因果關係的自然界事件——所謂的因與果,不外乎兩個事件存在一種必然連結,亦即「凡X產生則Y必然伴隨而來」的定律般的關係。當然,人的身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跟動物一樣會餓、會渴。但,我們可以選擇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也可以為了更高的目的而拒絕進食,這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事,不屬於自然界領域,也因此不同於自然界的因果關係,不能以因果定律或機率來解釋。
柏林區(qū)分這個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用以反對「一元論」的世界觀,我們不能簡單用啟蒙式的因果定律來理解人文世界,而必須承認人對於價值的選擇是可以有品味之分與互相衝突的可能,故人與人、價值與價值之間,可能會有取捨,也需要妥協(xié),沒有一個價值可以被無限上綱,也就是被當成是唯一的價值,然後排除了所有其他價值的落實可能。畢竟,人類的價值多元繁複,不只一個,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具有壓倒其他的特權,試圖落實任何一個的時候,都不該封閉其他價值的實踐空間。這就是柏林致力於建構「價值多元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