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神戶藝術工科大學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談神基本理念為:</P>
<P> 一、以關心人為基本點、戶藝立足點的術工設計教育理念。</P>
<P> 二、學環重視設計過程的境設計教學習。</P>
<P> 三、理念重視技術(理性)和感性的談神結合。</P>
<P> 四、戶藝重視系統學習與親身體驗的術工結合。</P>
<P> 五、學環通過共同設計的境設計教機會,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理念精神。</P>
<P> 六、談神垂視語言表達、戶藝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術工培養。</P>
<P> 一、以關心人為基本點、立足點的設計教育理念。</P>
<P> 在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特別是日本在經歷r經濟騰飛之后,陷人了“技術優先,技術萬能”的時代。現在,面向“人”的需求的設計理念被重新提起,即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發掘“人”和他的生活狀態。環境工科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及其相關的空問、環境的學科。在設計中,首先應是對在空間中的人的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如城市景觀、小區設計等應關注于更廣泛人群的戶外活動、都市生活等。本院在安排學生學習正規的課程之外,還常常通過學校內的日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認識“人”、“物”、“生活”與“社會”。</P>
<P> 二、重視設計過程的學習。</P>
<P> 設討一教育的‘樸心是設計過程的學習。一提到設計、很多人往往有一種造型的印象,不錯造型的確是設計的中心要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造型之前的階段,即:設定目標,確定實施方式。造型之后的階段、即:為了實現它所需要加以說明的技術、方法等,并且還應包括制作、使用后的評價過程。它們與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有著根本的不同。</P>
<P> 環境設計的過程是:</P>
<P> 發想-計劃-設計-制作-使用-評價</P>
<P> 本院的培養目標是對這個全過程能夠正確地把握的設計者、即:具有綜合素質的設計家的培養。</P>
<P> 具體地講,沒一計的實踐,應盡可能引導學生考慮基本的設計目標。例如:“橋的設計”應是為“渡河的設計”,“學校建筑的設計”應為“教育的場聽的設計”,最終的設計也應是以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為首要的。還應指出的是設計過程的學習不只局限于物的設計,而精神需求的滿足也應被視為設討一的范疇。從具體的局部的設計著手,引導學生認識設計的過程是重要的。在正規教學計劃外還要利用校園內的文化節、暑假實習、模型制作等課外活動環節,鼓勵從而調動學生擔當組織者角色,提高集合、歸納各方建議能力,獨立完成各項任務。并隨時寫成體驗報告書。這樣看似與課堂不同的活動,實際上能夠不知不覺地使學生認識設計的方法、規律,使課堂要求得到補充、延續。</P>
<P> 三、重視技術(理性)和感性的結合。</P>
<P> 一般來說工科系部偏重技術(理性)教學、而美術系部偏重于感性。怎樣在有限的大學學習時間內培養兩方都具有優勢的人才確是很大的一個命題。</P>
<P> 在設計專業中,從1年級開始,應盡可能避免學生直接進人專業訓練、設計、實習等環節課程,首先應有足夠的時間履修基礎課程,即語文、數學、物理、心理學、社會歷史等;另一方面,也應重視作為基礎的造型能力訓練,使學生對形體、色彩、想像力、表現力等有所接觸。專業設計、實習一般從2年級開始,對于優秀的設計、優美的環境等的參觀可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得到培養。技術和感性兩方面,哪一方面更優先,回答它確實很難,在重視理性的基礎上,把藝術感覺的培養放到實踐環節中、期待自然的磨煉應為上策,對于人類自身的了解(生活、歷史、文化)、技術的掌握、感性的磨煉三者相統和,才有可能培育出綜合的設計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