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老師是昂立徐慧做過的一份正式工作,與絕大多數老師一樣,國際對于87年的人物徐慧看來,考取研究生就是昂立這一生最大的理想。
但當這一天真的國際實現后,忽然發現花了那么大的人物力氣去讀書,獲取的昂立教育學碩士可能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者說一昧的國際獲取學歷的提升對她來說遠小于將所學的教育方法、理念傳遞給更多需要教育的人物孩子。而她對于教育的昂立思考也一直在實踐中得以延續,在她辦學的國際這十多年里。
2020年的人物一場疫情,給教育機構帶了異常大的昂立挑戰,徐慧也在這場疫情中面臨著作為一個校長不得不面臨的國際延遲開學、學校現金流等多重考驗,人物昂立教育作為合作單位借此契機采訪徐慧,和她聊聊辦學、教育、信心、發展等話題,以下為采訪內容(經過編輯):
危機產生的創新是品牌發展的動機
2020年的疫情,給每個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教育部緊急叫停線下所有機構,給教育行業及其從業者帶來巨大挑戰。作為在蘇州甪直、昆山陸家、
昆山城南擁有三家校區,在職員工達60人,在讀學生近3000+的校長,線下門店長達5個月的關停,所帶來的看得見的損失有人員的薪資、房租場地費用,而那些看不見的課消、退費、服務、活動的暫停等一系列蝴蝶效應下機構現金流的斷層、品牌口碑的折損,這些最終都需要校長徐慧買單。
但在采訪中,徐慧回憶起這段經歷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黑暗,她說:“機構在危機中所產生的創新與改變才是真正催動一個品牌發展的動機。疫情下的教育機構正是修煉內功的好時機,而作為一名校長一定要有帶領全校平穩渡過疫情的信心,并且在第一時間對危險做出反應,這同樣適用在任何辦學的日常中”。

這段話的背后絕不是徐慧一時的拍腦門,將教學從線下轉移至線上,老師線上教學的磨課;遠程辦公對團隊進行線上會議管理;線上對家長的多頻溝通服務;團隊在高強度工作下的同頻共振。這些看似輕松的話語藏著一個校長對管理、運營、教學、服務、營銷的智慧,它需要一個校長像一個不偏科的學生,對學校的每一個細節都有自己的認知態度與要求。
她也表示:“疫情加速了線上教育的發展,但傳統線下教育依然是不可取代的,教育需要場景,更需要溫度,老師也會針對學生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當然,教育少不了科技的加持,未來一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就市場營銷層面來說,傳統線下地推的效率很大程度小于線上各渠道的營銷,像我們學校就在不斷發展線上公眾號、社群、朋友圈、門戶網站、包括百度搜索的運營。”
品質是機構的生命
“做教育的人要講良心,那些家長將孩子送到機構,是希望孩子有所成長,如果學校一昧的夸大其詞,不對教學質量講結果,那是對家長以及孩子極大的罪過。”徐慧說。
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品質在于每一點每一滴的細節,是細節累積的結果。這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也需要一所學校校長的長期堅持。
提高團隊成員的品質意識,做好教學品質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很多時候,慢就是快;慢,慢在寬度上;快,快在深度上。牢牢樹立:“用戶第一、品質第一的意識和理念”。而昂立教育始于1984年上海交通大學,以創新的產品、優質的教學,一直是國內教育培訓著名品牌。

教學不等于教育
在采訪中徐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說:“教學不等于教育,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分數的提高;教師應當擔負啟迪學生心智、健全學生人格的責任”。
教育行業的特殊性,讓很多校長必須承擔起機構的自負盈虧,但教育不是互聯網的用戶增長,也不是資本的無限擴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人需要時刻保持對教育的那份敬畏,因為我們是孩子們精神成長的模樣,我們怎么樣,會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精神長相。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畢竟在座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
采訪的最后我問徐校長,您有什么建議想對那些將要加入教育行業的投資人或者觀望者說的嗎?校長笑著說:“和我一樣選擇昂立教育吧,哈哈,其實教育行業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尤其我本身就是教師出身,就一切都比較順利。選擇一家好的品牌,扎根教育,做好服務。做學校其實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