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徐蕓茜 見習記者 張琪 北京報道
城市發(fā)展和中國經濟發(fā)展息息相關,力榜城市經濟同樣也是單合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格局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肥南變化?
11月2日,《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桿》(下稱“報告”)在北京發(fā)布,報告對中國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研究發(fā)現。
報告顯示,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上海超越了香港、深圳,居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
從報告中可見,2021年,頭部城市排名基本穩(wěn)定,區(qū)域中心城市仍引領全國;總體來看,“南高北低、南升北降”趨勢持續(xù),但“東降中升”的趨勢開始出現;從層級來看,二線城市內部差異較少,競爭激烈;從城市群看,中部的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大。
眼下,新的城市發(fā)展格局已經展開,新的城市發(fā)展趨勢和城市發(fā)展角度成為了關注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博士徐海東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東降中升’開始出現,特別是中部城市群上升的幅度較大,中部城市正在崛起。”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并不是光有人口就有競爭力,而是需要更多分項指標和維度。”
上海居榜首,中部城市群上升幅度大
在此次發(fā)布的報告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上海上升2名,超越了香港、深圳,居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
報告指出,2021年,上海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和經濟增量競爭力指數均為1.000,排名全國第一,但經濟密度競爭力指數為0.756,較北京、深圳、香港、臺北略有遜色。其中,從經濟競爭力的5個解釋性指標來看,營商硬環(huán)境和全球聯系指標是上海經濟競爭力的絕對優(yōu)勢,均居第一;其次是生活環(huán)境、營商軟環(huán)境,分別居第二和第三;當地要素排名第二,仍有進一步提高空間。
綜上,可明顯看出上海城市的短板。深圳、上海、香港、北京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在具體分項指標上,上海、深圳、北京和香港的間接融資便利度和專利申請數指標位居前四位。而青年人才比例相對較低是上海當地要素競爭力的唯一短板。
除了上海位居榜首這一亮點引人注意,眾多城市群的發(fā)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報告中指出,從城市群指數角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顯著高于其他城市群。與此同時,出現成熟城市群開始擴散、成長城市群穩(wěn)步提升的現象,成熟城市群已經由聚集開始轉向擴散。
具體轉向擴散的表現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已經逐步引導周邊城市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深圳、廣州和東莞也是如此,這些中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基本維持不變,而周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大部分處于上升狀態(tài)。
成長的城市群在穩(wěn)步提升。報告中指出,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均處于上升狀態(tài),其中,合肥、南昌城市群總體排名上升了6.75名和6名,遠超其他成長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南昌這類正處于上升狀態(tài)的成長城市群均位于中部地區(qū),這并非偶然。
徐海東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東降中升’開始出現,特別是中部城市群上升的幅度較大。中部城市正在崛起。”在今年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中部城市平均上升了2.25名,其中,有46個中部城市的排名處于上升狀態(tài),占所統計中部城市數中6成以上;而東部城市排名平均下降1.42名,有近半數東部城市出現排名下降。從城市群來看,中部成長的城市群,如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排名均處于上升狀態(tài),上升幅度較大,這些城市群排名分別上升6.75名、6名、4.07名、2.36名,特別是城市群的非中心城市的排名處于總體的上升狀態(tài)。
“總體來看,‘南高北低、南升北降’趨勢持續(xù),但‘東降中升’的趨勢開始出現。”徐海東表示。
城市發(fā)展需更多分項指標和維度
在大多數的認知中,人口或者人才多往往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競爭力較強,但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并不這么認為。
姚景源在報告會上提到:“并不是光有人口就有競爭力,而是需要更多分項指標和維度。”在他看來,過去一些城市搞行政區(qū)劃,做大城市就把一些市撤了,撤并后人口就上去了,經濟總量也上去了,但從報告來看,報告分解為多項指標,比如可持續(xù)競爭力、經濟活力、科技創(chuàng)新等,這些分項指標還是與新發(fā)展理念緊緊吻合在一起的,比如科技創(chuàng)新要成為第一動力,人才創(chuàng)新成為第一資源,綠色發(fā)展、協調共享等等。因此,對城市要形成一個概念,過去特大城市劃分用人口規(guī)模,頂多再加一點經濟總量,當下,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就要實現更新發(fā)展內核。
而對于城市化的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姚景源表示,原來很多人對農民進城、城市化是有誤解的,過去是計劃思維,比如農民離鄉(xiāng)進城,要先到四線城市再到三線城市,再到二線城市。然而現在,農民一腳就可以邁到超大、特大城市,因此導致三四線城市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房價等,這些都是有關聯的。
所以,在姚景源看來,超大、特大城市能有一個健康的標準非常重要。“經濟學+社會學+人的心理學,就是一個綜合學科了。”姚景源指出,城市發(fā)展現在應當講綜合學科,用新的學科和理念來講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健康基準。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