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上海訊(記者劉浩)在各類電商購物平臺中,成功差有很多商家會提供保價服務,退還為消費者提供價格保障。上海市閔然而,行區消保近年來,委介保價服務爭議頻發,入調被指“套路”消費者。解訂價金如消費者任女士就遇到類似問題,單保購買商品5日后發現降價,額爭申請保價后卻始終在保價金額上無法達成一致。成功差近日,退還經上海市閔行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調解,上海市閔商家最終退還差價和“首單禮金”。行區消保
記者了解到,委介近日,入調任女士向閔行區消保委反映,2月2日在網絡平臺購買了一款729元的母嬰消毒柜。2月7日,其在偶然間通過另一個手機和賬號登錄發現該商品降價至685.6元,于是向商家申請保價,但雙方就差價金額多次爭執不下。
閔行區消保委與經營者進行了溝通,其表示目前雙方確實對差價金額存在爭議,任女士提供的685.69元訂單截圖顯示該付款金額是扣除“首單禮金”“店鋪優惠”“官方立減”以及“淘金幣抵扣”后需要支付的價格,而實際差價金額不能根據該截圖進行簡單的加減,需要按照平臺保價規則進行計算,換算后的差價僅為10.5元。
此外,任女士作為“熟客”,30元“首單禮金”優惠是無法享受的。經協調,最終經營者退還差價10.5元和“首單禮金”30元,消費者表示認可。
根據任女士遇到的問題,閔行區消保委工作人員在處理中也進行了實際體驗,發現通過自己賬號登錄購買任女士同款產品只需672.55元,而時隔兩天后再次查詢時,發現“首單禮金”從30元調整為34元。明明是同一商品,用不同賬號卻查詢到不同的付款價格、多變的優惠條件,面對價格“變臉”,如何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如何完善價保制度?如何防止大數據殺熟?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經營者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的,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消費者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對此,閔行區消保委呼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對電商促銷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堅決說“不”,對“保價”做出廣泛統一的概念定義和使用場景的約束,并敦促平臺和商家多一些透明與真誠、少一點算計和套路,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責任編輯:李佳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