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頂尖醫生每千人就擁有一家診所,臺灣診診所的頂尖醫生密集度猶如大陸的便利店。
臺灣的臺灣診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居于亞洲領先地位,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跡》中曾說過:全球前200大醫院中,頂尖醫生臺灣占據14家,臺灣診僅次于美國及德國,頂尖醫生排名全球第3,臺灣診亞洲第 1。頂尖醫生而在這個傲人的臺灣診數據背后,臺灣診所數量占據醫療機構總數的頂尖醫生98%,可以說是臺灣診臺灣醫療的“半邊天”。
臺灣診所做得如此成功,頂尖醫生有一部分原因是臺灣診全民健康保險覆蓋及受分級診療制度的影響。
臺灣醫療模式的頂尖醫生經典之處在于,未經轉診到大醫院看診或輕傷看急診,直接增加診費。臺灣大約有2萬余家診所提供多樣化的專科醫療服務,同時承擔基層醫療的功能。其支付執行三個“傾斜”: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傾斜、向經過轉診的患者傾斜、向不住院或住院時間短的患者傾斜。借此引導患者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醫,引導建立逐級轉診制度,引導醫患雙方共同控制住院日,實現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除了受以上制度的影響,臺灣的診所還有什么成功的秘訣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高超的醫療技術、精細化的內部管理、貼心的客戶服務三個方面。
接下來我們將以專欄的形式來深度解析這些成功的經驗以及對大陸診所的借鑒意義。
今天,我們來看下臺灣的診所到底有多高超的技術
基礎扎實
臺灣私立診所一直是基礎醫療的主力軍,其特征是小而精,雖然團隊人數有限,但患者仍然絡繹不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臺灣的醫學教育體制。
在臺灣,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可能入讀醫學科系,臺灣的醫科學生來自全臺灣高考的前3000名。進入醫學系之后,要經過5-6年的基礎課程訓練,然后是臨床實習課程,畢業后通過國考取得醫師資格再接受兩年PGY(post graduate year) 課程。該課程主要是由于SARS期間各科醫師都過度專精于自身專科,衛生署希望醫師們能夠多涉獵其他專科知識。這個過程就要花掉8年左右時間。再加上選擇專科做住院醫師、參加專科醫師考試等,一個醫學生最終蛻變為主治醫師可以獨立看診、在手術室擔任主刀至少需要11年左右的時間。在這種嚴苛的環境下,臺灣醫療技術享譽國際,在肝腎移植、顱顏手術、心血管外科、人工生殖及關節置換手術等重癥領域有著非常高的造詣。
除此之外,診所的醫生還會不斷精進學習,參與歐美等醫療先進的國家組織的醫療技術培訓,以期學習國際最新的技術和方法,很多醫生甚至自費學習。
團隊作戰
醫療服務是一個團隊提供的,不是只有醫生在看病。雖然臺灣私人診所規模偏小,但專業分工明朗,醫生、藥師、護士、前臺等缺一不可。從病人一進門護士先和他溝通,然后醫生問診,最后拿藥,到離開、回訪……整個流程不只是醫生看病的幾分鐘。每個病人離開后,醫生還會把全部病例都看一遍,確定要做什么,需要誰做,都記錄好,所以花在病人身上的不是只有看病那幾分鐘,而是整個團隊的付出。
團隊作戰,每個人都有各自專攻的方向,同時又能彼此精誠合作,將技術值拉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醫療事故,確保診所的醫療質量,為診所的口碑及轉化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耐心細致
醫療服務的本質是解決“人”的病痛困擾,以及幫助緩解情感壓力。臺灣診所的醫生一般特別注重緩解患者的情緒,接診時間普遍“漫長”,對每位患者服務會保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在解釋病理和手術方法時,會非常細致的講解,給患者充分的心理建設和接收時間,因此,患者對醫生也更信任。
醫者仁心,醫生不僅醫治的是身體的病痛,也是心理上的撫慰劑,高明的醫生往往也擅長緩解患者焦慮和恐懼,讓患者放心和信賴。
臺灣診所的繁榮背后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堅守醫療的本質,精進診療水平,服務好每個患者,做好每天點滴的工作。
回看大陸診所,國家政策倡導醫生兼職辦診所,意在通過醫生多點執業,將醫療資源下沉,使基層群眾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政策的驅動下,診所的數量逐年增加,但不同于臺灣診所的群眾高度信任值,大陸的診所并不受信任,很多群眾認為診所不專業、技術差、設備質量不達標等。小尚認為醫療技術是診所安身立命的基礎,要想穩固地發展,必須要保證醫生的品質,診所的管理者也許可以從臺灣診所的發展中略窺一二,想辦法提高自己診所的醫生素質,奠定牢固的基礎。
來源:尚醫智信THC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