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芬克爾
與外向者協商────不退縮的華頓要領
有時候,你為協商做足了心理準備,商學商時結果卻遇到了終極外向者。院給遇見面對可能成為你新老闆的終極者該人──那種外顯的友好態度和天生會主導談話的能量,你就會往內縮。表達你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插嘴,課協但現在不是麼辦從等式中減去你自己的好時機,你反而是華頓應該更加振作起來。應對這種可能情境的商學商時最好方法,是院給遇見使用反映式的傾聽法。這種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備受推崇的終極者該技巧,就是表達藉由評論或重申你聽到對方所說的話,來認可這個人。課協
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你與可能成為你老闆的麼辦人建立連結,並讓你陳述你想要協商的華頓要點,如薪資、福利或工作條款。反映式傾聽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你付出同樣的努力,以友好的態度說出來。下面是一個內向者遇到一個外向人力資源代表時,使用這種方法的例子,這個人資代表已經針對部門面對的具體挑戰,講了好一段時間了:
瑪麗亞,我很理解你現在的處境,因為你要面對你們部門現有的挑戰和人力資源的限制,尤其是福利方面的限制。雖然我不想忽視這些問題,但我想和你多談談薪資的部分,以及有沒有可能每週至少在家工作一天。
事實上,反映式傾聽是內向者的天性。它讓你在與超級外向的招聘經理協商時,可以利用你那些有價值的性格特點,像是敏銳、善於觀察、善於傾聽等。使用這個技巧,你可以同時把自己聽到的內容,變成對說話者的尊重和對你自己需求和期望的支持。如果性格外向的經理主導談話時,你開始感到焦慮,那就深呼吸,讓自己安定下來。藉由提醒自己你的目的和目標,來克服所有的廢話。然後,找一個好時機插話。記住,即使是外向者,在某些時候也需要喘口氣。
如果你在協商過程,就和一個外向者打好關係,會發現他們跟你其實可以處得很好。
與內向者協商,善用沉默
一個比較內向的經理,可能會以一種友好但保守的方式開啟對話。他們不會控制對話,而是會立即專注在你身上,確保你完全理解薪酬方案。或是會直接切入重點,看你是否有任何問題或顧慮。
在你提出想要協商的項目之後,內向招聘經理可能會暫停一下,仔細考慮你的要求。這時千萬不要貿然開口,用聲音填補這段空白,只是為了減少你的緊張感。允許沉默會比你說的任何話都更有成效,也能讓對方有思考空間。如果你處在他們的位置,你也會很感激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來整理思緒。在與內向者協商時,這個停頓的時刻,正是你提出的觀點可能被考慮進去的時刻。因此,讓內向的經理不受干擾的思考吧,在這短暫的寂靜中,你可能就會聽到收銀機的聲音。
在和內向者協商時,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們會仔細聽你說話而不打斷你,而你就有足夠的空間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他們可能不會給予太多的回應或參與,或甚至會要求更多的時間來考慮你的要求,但這並不是該擔心的事情,只要有耐心就好了。
有些情況下,即使你想要提高薪資,雇主也沒有辦法做到。如果你真的想要這份工作,可以請他們幾個月之後重新考慮你的薪資要求,至少要6個月。到那個時候,你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公司也比較有可能替你加薪,以確保你繼續為公司服務。沒有哪個雇主會希望失去一位優秀的員工。
但也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如果你知道那份薪水不夠你生活,或是認為它遠遠低於你的經驗和資歷,你是不會快樂的。用充分的理由拒絕一份工作,也是在反映你的自尊。如果你決定拒絕這個職位,以正向的態度結束協商,表達你對他們抽出時間的感謝,對公司使命的尊重和欽佩,以及對不得不拒絕這份工作的遺憾。畢竟,你永遠不知道將來是否會再遇到這位人資代表或經理。
隨著職涯的展開,你的協商能力將影響你實現目標的潛力和你應得的收穫。你越勇於冒著風險與高層領導和同業協商,你的信心就會越高漲,你在工作中的權力也會越強大。你的雇主會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你的協商能力,還有你的自信和技巧。即使有了準備,你也不可能總是成功,但你在專業方面會繼續成長,保持著健康的自尊。?
相關書摘 ?《華頓商學院給內向者的表達課》:如何在面試時將「內向」變成「強項」?
書籍介紹
《華頓商學院給內向者的表達課:找工作、談薪資、交朋友……不管你表現自我的力量有多微弱,今後都能被看見。》,大是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簡.芬克爾
譯者:吳宜蓁
內向或外向,都是人格特質裡很自然的表現,絕不是負面標籤,只是在當前的工作環境中,相較於外向者的敢於自吹自擂、主動出擊,內向者常被人忽略或無法得到比較好的工作機會,因為對內向者而言,最困難的事情,就是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優勢。
作者簡?芬克爾曾擔任美國頂尖商學院華頓商學院的職涯課程創辦人,她也是位內向工作者,因此初入職場時,很多想法和專案都被忽略,更不用說升遷。她整理自己、並研究許多內向成功人士的出人頭地經驗,在華頓商學院開了一門「給內向者的表達課」。幫助學生與校友將內向的特質展現出來、言簡意賅的主動開口、在開會時畫龍點睛的表達觀點,在人群中低調建立「大家都知道我」的優勢。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