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newborn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及其在多種腫瘤適應癥治療模式中的中國引入,可以說是本土近十年來癌癥治療中最大的變革力量。根據領先的將價格數據和分析公司GlobalData近日發表的文章,這一代中國本土ICI品牌目前正準備在中國和國際市場獲得多種腫瘤適應癥的驅動批準。
圖片來源:bcgsc.ca
GlobalData高級腫瘤分析師Adam Pearson博士表示:“中國市場歷來是國內國際西方品牌在進入歐美市場后第三波創收的目標。然而,市場在過去的藥品十年里,中國本土研發投資、下降監管改革和國際合作多方面方面的中國變化,加速了藥品商業化和本土品牌發展的本土中國能力。”
中國本土產品通過進入國家報銷藥品目錄(NRDL)在中國進行推廣,將價格隨后與國際品牌相比大幅打折,驅動創造了顯著的國內國際商業優勢。例如,市場自2018年以來批準的藥品幾款本土ICI已被列入NRDL,與國際同行產品相比,它們的折扣很高(高達75%)。
國際ICI品牌在中國尋求市場準入,現在需要在不斷下降的藥品價格與瞄準龐大患者群體的機會之間取得平衡,或者找到服務不足、尚無本土產品獲批的治療領域,在這些領域,定價壓力較小。
中國本土ICI產品3期臨床試驗關鍵統計數據(圖片來源:GlobalData)
目前,中國本土ICI中,來自君實生物拓益®(toripalimab,特瑞普利單抗)、信達生物達伯舒®(sintilimab,信迪利單抗)、百濟神州百澤安®(tislelizumab,替雷利珠單抗)、恒瑞醫藥艾瑞卡®(camrelizumab,卡瑞利珠單抗)是領先者,擁有跨越多種腫瘤適應癥的最廣泛的臨床開發項目。
由于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國醫生對國際品牌的熟悉程度以及嚴峻的定價壓力,本土ICI的商業潛力可能有限,但國際市場準入可能提供額外的收入來源。
Adam Pearson博士表示:“近年來,中國制藥公司將國外藥企開發的創新候選藥物引進大中華區地區進行開發和商業化、以及跨國藥企將中國制藥公司開發的藥物在中國以外地區進行商業化的交易大幅度增加。”
在ICI領域,最新的例子包括君實生物與阿斯利康/Coherus Biosciences(拓益®)、信達生物與禮來(達伯舒®)、百濟神州與諾華(百澤安®)之間的協議。這些協議在一定程度上突顯了中國初創企業的重心正在從中國市場轉向國際市場。
Adam Pearson博士指出,“然而,考慮到知名國際品牌的顯著品牌忠誠度,除非療效數據特別突出,否則美國醫生不大可能大量采用中國本土的ICI。然而,在更具成本意識的市場上,這些藥物可能會獲得大量采用。除了臨床實踐的潛在變化外,在西方市場大幅打折的中國ICI產品的出現,很可能會給成熟的國際ICI品牌帶來定價壓力。”
參考來源:
Chinese checkpoint inhibitors may drive down drug prices, says GlobalData
來源:新浪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