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海寧客戶端實習生 沈怡霓 陳棟梅
又到暑假,歲老今年全市“萬名學生下村落進社區”活動已經開始。人義人這幾天,孩刻家住硤石街道新華社區的紙年周身健老人又忙開了。他在為社區的門手孩子準備刻制用的工具和材料,過幾天又有幾十名孩子要來跟他學刻紙這門技藝。不少
堅持暑假教孩子刻紙8年
周身健今年79歲,傳承從2011年開始,歲老他每年暑假義務在新華社區教孩子們刻紙,人義人每年都會有五六十名孩子參加他的孩刻刻紙“入門課”。
每年的紙年刻紙課程,從刻紙工具到圖案素材,門手周身健都會一一替孩子們準備好。不少“我從刻紙的傳承手法開始教起,起刀、歲老落刀以及刻的先后順序,是孩子們首先需要掌握的。”掌握手法后,他會教孩子們刻最基礎的十二生肖圖。
周身健很喜歡教孩子們刻紙。“孩子們一點兒都不調皮,很聽話,上課時候悶頭刻紙。”學生們親切地管叫他“周爺爺”。周身健也把來上課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教課的時候,還是要多表揚孩子,以發展他們的興趣為主。就算刻得不好,也要多鼓勵,指出改正的地方。”
雖然一堂刻紙課只有短短一個半小時,但是周身健也告訴孩子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如果喜歡,可以再來找我學。”徐琤,就是周身健其中一名學生。前不久,他在北京參加全國剪紙比賽中榮獲了金獎。得知喜訊,周身健很高興,送給他一套刻紙工具,同時也告訴他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也有學生在接受周身健的啟蒙教育后熱愛上了這門手藝,自己回家天天堅持學習刻紙,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會打電話請教或者上門拜訪。
周身健翻閱著手機相冊,向記者展示學生們的優秀作品,臉上難掩喜悅。“孩子們喜歡,我也就高興。”這個月的18日,他即將迎來又一批學生。
刻紙需耐心,孫女也是“刻紙迷”
周身健第一次接觸刻紙是在老年大學,當時剛退休無所事事,就去學刻紙,數來已有12個年頭。問起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周身健說:“一開始只是看老師刻覺得好看,自己上手后就慢慢地喜歡上了。”他指了指桌子旁的日歷,“你看,這里也有刻紙元素,多好看。”
“不要以為刻紙看似很簡單,一把刻刀一張刻紙就是全部了。”周身健告訴記者,刻紙也是有講究的。光是刻刀就能由形狀、大小、鋒利程度等分成很多種類。刻紙一般用稍薄的紅紙或是彩紙,若是用卡紙的話在刻的時候便會困難些。
另外,還要搭配墊在刻紙下面的蠟盤,周身健采用盛有香泥的木板,湊近聞了聞,香泥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刻紙的時候一只手拿刻刀,另一只手要按住紙張,防止紙張挪動發生偏差。順著圖案的紋路開始刻,從最難到最易,手腕要靈活控制刻刀拐彎。
周身健拿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里面夾著他這么多來年的刻紙作品,有水滸傳人物、梅蘭竹菊等,都用一個透明的塑料殼小心翼翼地封起來。周身健最得意的就是這幅9年前刻的觀音圖,是所有作品中最為精細的。“除了興趣,刻紙最重要的還是講求耐心二字,細小的地方慢慢刻,不能著急。”
“可能是上了年紀,眼睛大不如從前了。”現在周身健刻紙已經有些力不從心,花在刻紙上的時間也慢慢減少了。但他毫不擔心會“失傳”,因為這門手藝全家都會。周身健上老年大學開始學刻紙的時候,孫女才讀二年級,也跟著爺爺學,是個 “小刻紙迷”。
孫女說,2008年讓爺爺刻了一套福娃送給自己。如今周身健還想刻一幅清明上河圖,可是如此復雜又精細的圖案,對年近八旬的他來說有些吃力。在打算放棄這個念頭時,孫女主動提出要幫爺爺完成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