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3月開始,門診常汮將分享真實案例。邀請流程為案例及觀察+分析+落地(這部分在專欄里進行分享)
3月3日案例報告
內容:2021年2月底,老顧門診接待了一位60多歲的門診大叔,大叔的邀請癥狀是,一到晚上牙痛的老顧就厲害,帶著頭疼,門診下牙痛,邀請已經直接影響了睡眠。老顧可即使疼到睡不了覺,門診大叔還是邀請不太想去看牙醫,后來家里人說,老顧這是門診因為他20天前看牙的時候,被拉了嘴唇,邀請牙齦也破了,老顧感覺非常不舒服,且記憶深刻。所以大叔想再扛扛,而等到第三天,雖然疼痛有緩解,大叔的牙還是有壓痛,牙齒似乎也松了,于是他不得已來到口腔門診。
拍ct后,大叔的側切牙被診斷為牙髓發炎。需要做牙神經處理。
在治療前,大叔經歷過兩位醫生的診斷,兩位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卻不一樣。第一位醫生只是檢查就給出了診斷,建議保牙神經,回家觀察。而顧客家人要求拍片,拍完片后,第一位醫生又改口說,要做神經治療。
因為此醫生沒有時間,所以轉診給第二位醫生。第一位醫生與第二位醫生交接的時候,只說了一句,大叔的側切牙要做神經治療。第二位醫生又開始了重復的檢查,說那拍片子吧,家屬說,有片子。第二位醫生才去看片子。沒有跟大叔在治療前說明為什么要做神經治療,要怎么做?甚至都沒有簽知情告知書,治療就開始了。
治療結束后,大叔家屬結賬的時候,大叔捂住嘴下了牙椅,并問家屬,“我的臉是不是腫了?”
大叔還悄悄對家屬說,“沒想到那么痛,醫生一直拿東西在牙里面掏,太疼了。早知道,忍忍就過去了,來醫院太遭罪了。”
這時第二位醫生出來告知大叔下次復診時間,然后給大叔下醫囑回家吃消炎藥。
大叔回家后,感覺半張臉都在痛,雖然吃了消炎藥,也沒有緩解。他更加覺得早知道這么痛,就不治療了,治完比之前更痛了。又一宿沒怎么睡,大叔第二天的癥狀還是沒有減輕。
第二天晚上,癥狀逐漸緩解。
分析:
1,醫院內醫生在轉診的時候,沒有直接溝通,或是紙質溝通,導致兩位醫生說的內容前后不一,這時候會增加顧客的選擇難度,從而不去選擇。
2,接診流程,如果新來的醫生不了解流程,那么大家也要協助她盡快適應,而醫生一定要有標準化的接診步驟,才能少犯錯,犯少錯。沒有影像采集,就下診斷。憑借的是經驗嗎?可經驗來自于錯誤的判斷。
3,顧客有知情權,在診療過程中,顧客是弱勢群體,急性牙痛的顧客是砧板上的肉嗎?當醫生與顧客連彼此姓名都不知道的時候,還能指望信任產生么?下手干就好了,真的能建立好的醫患關系嗎?如果換成您,事前的告知與事后的解釋,您更能接受哪一個呢?亦或者說醫生想要技術征服顧客,所以話不多呢?
4,舒適治療治療的是什么呢?是讓人體驗治療感受,不是讓牙感受。常汮覺得,舒適治療這個詞出現,某種層面上,就是在提醒牙醫小伙伴們,你們看的是人,要注重人的感受,而不是更偏重器械有多么厲害。
5,如果沒有事先的治療前須知,那么事后醫囑會顯得像解釋。顧客抱著牙醫能解決痛的信念來的,牙醫的一個治療結果,比之前更痛了。導致顧客信念崩塌,這誰能接受呢?可能當著醫生的面前,顧客會什么都不說,畢竟治療沒有完成嘛,可他是真真切切的在感受疼,那么治療期間,他會怎么傳播他的感受呢?下一次,他有牙齒問題,是忍忍,還是來看呢?又或者說,您發現他有缺牙,預備給他科普,維護,您覺得他還會信您嗎?
6,牙醫見的太多,所以有些牙醫認為術后反應是必不可免的,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而對顧客來說,未被描述詳細的術后反應讓他們會質疑醫生。
落地:通過以上洞察與分析,了解到此類老顧客為什么不再到門診嗎?假設門診不想錯過更多的老顧客,那么第一步做什么改進呢?這種改進是否可以持續呢?
來源:clook 常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