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借諧警名在廣州市增城區,音蹭一家即將開業的其蹭飲品店取名為“警茶”,因“警茶”諧音為“警察”引發熱議,熱度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介入并干預后,不磨已拆除帶有該名稱的品質招牌。
商家追求產品名字的內功獨特性本無可厚非,但若本末倒置,借諧警名過度依賴名稱去吸引眼球,音蹭而忽視產品的其蹭內核和質量,終究難以長久。熱度“警茶”的不磨諧音是“警察”,這一命名看似創意十足,品質實則暴露了商家在品牌營銷上的內功投機心態,企圖通過擦邊球式命名博取消費者關注,借諧警名卻忽視了法律風險、社會影響及商業倫理。
警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其形象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商家將這一符號娛樂化、商業化,或許能在短期內引起關注,但卻已經挑戰了法律的底線。《商標法》和《廣告法》規定,禁止使用國家機關、軍隊等名義進行商業宣傳,以防誤導公眾或損害公信力。盡管“警茶”并未直接使用“警察”字樣,但其高度關聯性很容易被認定為違規。現實中,“警”字已與警車、警服等一系列警察相關用品形成強關聯,一個與警察無任何關聯的產品使用“警”字,本質上是對社會認知和消費者的誤導。如“警茶”的命名模式被廣泛模仿,可能導致公權力符號被濫用,甚至影響公眾對執法機關的信任,商業行為固然需要創新,但絕不能以消解社會價值為代價。
商品名字的作用,應是讓消費者在體驗優質產品后更容易記住品牌,而非替代產品成為核心競爭力,若商家將精力過度投入到營銷炒作而忽視質量,無異于舍本逐末。商家將店鋪命名為“警茶”,暴露出其“重噱頭、輕品質”的短視心態?!捌妨与y靠名驚人”,商業競爭的本質是價值創造而非玩弄文字游戲,那些企圖通過投機取巧博眼球的商家終將被市場淘汰。
“警茶”名稱事件是一面鏡子,照見當前商業環境中的一種傾向:為了流量不惜游走法律邊緣,為了曝光忽視社會責任。“警茶”名稱引發的爭議,也為那些試圖投機取巧的商家敲響了警鐘,取名可以創意,但不可偏離正道。真正能留住消費者的永遠是一杯好茶的誠意,而非一個蹭熱度的名字,在浮躁的商業環境中,唯有回歸質量為王的初心,才能讓品牌走得更遠。畢竟,巷子再深,也擋不住真正的酒香;名字再普通,也掩不住品質的光芒。(黃劼)
責任編輯:溫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