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時間11月13日,復旦在2017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以下簡稱iGEM)中,學勇復旦大學Fudan代表隊獲金獎、奪國單項Best Therapeutics Project單項獎、際遺計大金Best Therapeutics Project、傳工程機Best Software Tool、器設Best New Composite Part、賽?Best Part Collection提名獎,提名復旦大學Fudan_China代表隊獲銀獎。復旦這一成績在亞洲代表隊中領先,學勇這也是奪國單項復旦大學時隔三年參加iGEM重新捧回金獎,并把單項獎收入囊中。際遺計大金
前往美國波士頓參賽的傳工程機復旦學子
今年,中國地區共有98支iGEM隊伍參賽,器設包括中國大陸地區83支,賽?香港特區5支,臺灣地區10支。復旦大學派出Fudan及Fudan_China兩支參賽隊伍,由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教授任總隊長,參賽選手主要來自生命科學學院和上海醫學院。Fudan代表隊由楊子杰、潘祎杰、王一恒、馮驁、蔡毅鳴、熊心旋、傅彤、劉燕組成,由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蔡亮和國家肝癌中心副教授付靜主要指導,王潔和胡葉凡參與指導。Fudan_China代表隊由黃添、馬亦昕、劉海韻、徐心怡、趙蘇寧、戴昕宇、張瀚楨組成,由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丁曉明主要指導,禹育聰和謝旸參與指導。復旦大學參賽隊伍均由云鋒基金贊助。
Fudan 代表隊致力于構建細胞-細胞間接觸性依賴非單一模式輸出信號響應通路,旨在識別不同密度的細胞表面抗原,產生多級且可定制的輸出模式,以應用于提高腫瘤細胞療法靶向的精確性和智能性。
Fudan_China代表隊主要研究細胞順序儲存器,即利用絲氨酸重組酶,通過在質粒上構造出特定的重組酶位點,實現對誘導物時鐘信號的差異化響應。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由麻省理工學院(MIT)于2003年創辦。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國際性學術競賽。大賽參賽隊伍的相關研究成果曾受到《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學術期刊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iGEM復旦代表隊海報展示現場
本年度iGEM主題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為二十一世紀發展起來的一個交叉學科,以生命科學為依托,廣泛連接醫學、工程、物理、化學、數學、信息、藝術等領域。合成生物學希望通過設計和工程,構建人工生物模塊、系統,旨在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和改善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方向與傳統生物學相反,它是從最基本的元件開始,自下而上地建立人工生物系統,希望使其能像電路一樣被編碼運行。
iGEM復旦代表隊比賽現場展示自主研發的桌游產品
Fudan代表隊合照
Fudan_China代表隊合照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