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郝江震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陳巖鵬 北京報道
不抽血、監測結果加智機不化驗,體檢2分鐘內就能通過掃描身體,報告獲得70多種健康指標,有出你是入康任危否覺得這更像是科幻片中的橋段?然而這是真的。
近日,查機北京市民苗女士在大興區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里看到這款名為“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的器人“神器”,通過微信支付29.9元進行身體掃描后,獲得一份檢測報告。然而苗女士沒有想到的是,這份檢測報告跟自己不久前的體檢報告有出入,此前在醫院體檢報告中顯示異常的項目,在這款智能篩查機器人的檢測報告中均未提及。
《華夏時報》記者查詢了解到,該機器生產商為北京康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康加公司”),該機器自稱擁有22項專利。但記者在其官網發現,該產品僅有3C、ROHS、低電安規認證三項認證書,卻沒有一項關于該智能篩查機器人產品的市場準入資格方面的認證書。
對于檢測結果有差異,該公司客服則表示:“人體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數據會有差異。”
檢測結論與體檢結果有頗大出入
4月23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在商場洗手間的拐角處找到了這款名為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的“神器”。這款“神器”機身高約1.5米,操作界面包括攝像頭、電子顯示屏和手掌傳感器。機身上面醒目地寫著“人工智能幫您遠離亞健康”的字樣,十分吸引眼球。
據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機器在商場共2臺,已經投放1年多了,具體怎么投放的就不太清楚了。
記者也體驗了一次:掃描機身上的二維碼,關注“康加健康”的微信公眾號;在機器上確認性別;雙手覆蓋手掌傳感器上的電極片,面部正對攝像頭以保證被完整攝入;等待約1分鐘,檢測完成,此時微信會收到“康加健康”的檢測報告接收提醒,支付29.9元后完善個人信息便可以看到詳細報告,整個過程約2分鐘。
檢測報告一共分為幾個板塊:總分、專屬建議、專屬健康食譜以及十大系統及身體實時狀況評估結果。而結果確實與記者前不久的體檢報告不盡相同。
根據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的評估報告顯示,記者的綜合評分為84分,屬于亞健康一級風險。吸收狀態一欄,顯示胃吸收能力偏弱,小腸吸收能力偏弱,可能出現腹瀉、乏力、貧血和體重減少狀況;免疫球蛋白輕微異常,建議記者多補充維生素。
但記者此前在醫院做的體檢報告中,這些健康提示項目均未顯示異常,相反在醫院體檢報告中顯示異常的項目,在這款智能篩查機器人的檢測報告中,也均未提出。
記者在薈聚購物中心的另一臺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的設備繼續監測,其監測的結果卻為91分和88分。
對此,記者撥通了報告中的熱線電話“4006666787”,客服表示,人體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數據會有差異。”當問及“康加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的科學依據時,客服介紹道,我們不是醫療器械,它不診病斷病。我們是注冊在計算機領域的。其實,它是大數據運算和分析得出的一份報告。因為人體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數據會有差異。
記者檢索發現,央視、《生命時報》、山西衛視、《中國消費者報》《海口日報》等多家媒體均對“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提出過質疑。報道一致認為,多項智能篩查的結果與醫院體檢結果存在差異。
記者還在康加公司官網看到,該公司于2018年8月進入三部委聯合下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18年版)》(以下簡稱“《名錄》”)的服務類部分,有相關公示信息的紅頭文件。
對于該問題,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老年健康司的工作人員就此前曾對《生命時報》表示,這項工作由工信部牽頭,回復以工信部為準。工信部方面則稱:“康加公司僅有‘健康篩查檢測和服務’進入《名錄》,并不清楚‘康加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也沒有進行過專門推薦。”
僅憑攝像頭和幾個金屬觸點,就想達到診療效果?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蒙中醫院張醫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所謂“大數據”得出的結論不可輕信,任何涉及健康的指標,特別是人體成分含量的指標,最精準的還是血液生化的檢測分析。
6項專利尚處于公告階段
記者在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機身看到檢測原理:該設備擁有22項專利,采用醫工結合評價模型。記者發現,該產品僅有3C、ROHS、低電安規認證三項認證書,卻沒有一項關于該智能篩查機器人產品的市場準入資格方面的認證書。對于康加智能篩查機器人產品擁有哪些專利時,該公司客服表示,具體情況不了解,稱稍后會由公司專家來回答記者問題。但過了半個小時,回復記者的仍是此前客服。客服僅僅表示,該設備目前已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機場、商超Mall、影院、餐飲連鎖等進行了投放,并反復詢問記者是否要進行商業合作。
隨后,《華夏時報》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及多國專利審查信息查詢”網站上,以申請人“北京康加科技有限公司”為關鍵詞檢索后發現,康加公司名下共有6項專利獲得公告,其中3項為外觀設計類,另外3項為國際專利IPC分類號,這6項專利最早申請時間為2018年6月,目前這6項專利還處于公告階段。
《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局工作人員稱,對某一項專利進行公告,并不代表申請人已經獲得授權,如果在未獲得授權過程中,公司對產品進行批量化生產或者進行銷售,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客服稱,“康加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是康加公司與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合作,正是由康加公司首席科學家、天津大學教授徐可欣帶領團隊研發的。
經天眼查查詢,徐可欣除擔任康加公司董事外,其名下還有17家公司。就此,記者致電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天眼查還顯示,康加公司在2017年7月20日曾獲得了獵豹移動未披露具體投資金額的天使輪融資。記者聯系獵豹移動方面,遺憾的是,截至記者發稿,仍未獲得獵豹移動方面的回復。
山東普新律師事務所律師程文慶表示,如果截至廣告發布之時,該產品的專利仍處于未通過狀態的話,在廣告宣傳中強調其獲得專利的行為就涉嫌虛假宣傳。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蒙中醫院張醫生表示,這一機器的準確度有待驗證,張醫生向記者介紹,中醫診斷一般使用的是中醫診法,即望聞問切,是收集病情資料的四種手段,一般來講,我們要求四診合參,缺一不可。通過這4步,然后根據這些病情資料,判斷患者是什么癥,然后根據病和癥給出一個合理的方藥治療的方案。
記者操作時,該設備語音提示:機器人通過面部信息采集、手部數據采集和脈搏波數據采集,結合中醫數字化技術,經康加云平臺大數據聚合算法,評估健康狀況。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數據專家表示,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醫療信息數據的海量增長,醫療衛生領域已經真正進入了“大數據時代”。隨著對大數據認識程度的加深,醫療大數據中隱藏的價值成為亟待發掘的寶藏。然而,現有系統的數據完整性不夠,且缺乏統一的標準與管理機制,無法滿足用戶對數據處理效率的真實需求。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