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水來產製氫能是海水發展未來能源的希望,清大化工系教授周鶴修團隊取得海水產氫技術重要突破,產製利用冠狀醚(Crown Ether)來捕捉海水中影響產氫效率的氫能清鈉離子,大幅提升海水產氫的重大捉鈉速率及產量,為發展綠色氫能源邁出重要一步,突破團隊並刊登於國際頂尖能源期刊《先進能源材料》。研究
周鶴修指出,利用離當使用光催化劑來產氫時,冠狀海水中的醚捕大量鈉鹽常附著在光催化劑的表面,令產氫效率大打折扣,海水因此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獨特技術,產製可將冠狀醚成功引入高分子催化劑的氫能清結構,來抑制鹽類引起的重大捉鈉聚集現象,讓光催化後產生的突破團隊電子順利與氫離子結合還原為氫氣。
研究團隊最初使用長鏈結構的研究醚來捕捉鈉離子,後來發現,如改用環狀結構的冠狀醚,捕捉效果更好,團隊成員之一的清華化工系博士生黃則傅比喻,就像玩鬼抓人遊戲時,如果以環狀包圍,就更容易抓到目標。
去除海水中鹽類對產氫製程造成的干擾後,團隊驚喜發現,產氫速率明顯提升,從每克催化劑每小時產生 15.5 毫莫耳的氫氣,提升到 39.2 毫莫耳,氫氣產量達到原先的 2.5 倍以上。
周鶴修強調,全球水資源有 97% 都是海水,產能的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實驗使用的海水就來自新竹的南寮漁港,未來若技術發展成熟,可望在海邊就地取材,利用海水及太陽光提供的光照來產氫,實現真正的零碳排,為潔淨能源及永續發展帶來新希望。
(首圖來源:清華大學)
延伸閱讀:
- 因應聯合國要求營建減碳!臺泥「低碳水泥」獲富邦產險大樓採用
- 飛宏科技注資電動車充電樁業務!馳諾瓦子公司強勢拓展全球版圖
- 申豐打進新能源鋰電池車廠!陸續取得認證拚明後年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