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監管和處罰過輕,醫美原因難以起到預防、亂象屢禁震懾效果。不止
3月15日,醫美原因《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醫療美容糾紛案件民事審判白皮書》(2016年度—2020年度)》(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亂象屢禁
通過梳理2016年至2020年間受理的不止醫美糾紛,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朝陽法院)發現,醫美原因盡管法院大多判決醫美機構擔責,亂象屢禁但由于現行法規對相關違法行為的不止處罰力度過輕,導致虛假宣傳、醫美原因非法行醫等行為屢禁不止。亂象屢禁
因此,不止朝陽法院建議盡快修訂、醫美原因完善相關法規中的亂象屢禁責罰條款,提高罰款上限;吊銷取締嚴重違法違規的不止醫美機構;對嚴重違法的相關單位或個人實行終身禁醫制。
涉訴機構多為民營機構,且曾受到行政處罰
據全國消費者協會統計,僅2019年,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數量就有6138起。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中指出,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的12%。
這與《白皮書》中的部分數據相互吻合。5年來,朝陽法院受理的醫美糾紛案件數占同期醫療糾紛案件數的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這個比例為10.8%,到了2020年,該比例上升至27.0%。
在其審結的195件醫美糾紛中,涉及面部整形的占比最高,約為52.9%。其次為美體塑形類和皮膚美容類,分別占比20.4%和15.6%。植發/種發類僅有1件,約占0.3%。
值得注意的是,僅有48件(約占25%)以判決方式結案,其中醫美機構需承擔民事責任的為44件。其余大多數案件最終通過調解、撤訴而收場,而金錢賠付約占和解方案總數的90%以上。
77家涉訴醫美機構中,有75家為民營醫美機構,約占97.4%。其中,4家被訴10次以上,約占5%;26家被訴2次以上不滿10次,約占34%;被訴1次的機構47家,約占61%。
此外,這些醫美機構此前大多遭受過行政處罰。有46家曾因違規發布廣告、虛假宣傳被行政處罰,約占涉訴醫美機構的59.7%。
因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的診療科目范圍被行政處罰的有 24家(共被處罰48次),因任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被行政處罰的有37家。一年內,有8家醫美機構因上述違法行為被處罰超過兩次。
還有60%以上的案件涉及醫美機構或相關醫務人員的資質審查問題。朝陽法院發現,在啟動醫師資質審查的案件中,絕大部分病歷上記載的主診醫師有醫師執業資格證,但近30%的就醫者稱實際操作的主診醫師與病歷上記載的并非同一人;近1/3參與護理或器械操作的人員并無相應行醫資質。
違法成本低,導致違法行為屢禁不止
在發布《白皮書》的新聞通報會上,朝陽法院副院長郭莉蓉介紹,該院在案件審理中發現,虛假宣傳、非法行醫是涉訴醫美機構的兩大突出問題。
多名起訴醫美機構的當事人告訴“醫學界”,公立醫院關于美容整形的相關信息太少,他們因此覺得公立醫院“保守謹慎”,或者不知道可以去公立醫院美容整形,而民營機構的廣告“能滿足患者一切幻想”。
“你擔心醫院不重視你的手術,對方就說請你做案例模特,手術費還能打八折;害怕做完的效果不滿意,他們就承諾還能免費修復一次。加上網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感覺除了貴也沒有別的顧慮了,但我當時覺得,不就應該一分價錢一分貨嗎?”當事人張女士說。
事實上,虛構在業內具有領先水平、知名醫師親自手術、知名人士曾在此手術等是醫美機構進行虛假宣傳的慣用模式。它們不斷夸大醫療美容效果,同時在廣告中規避風險告知。
根據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醫美廣告也屬于醫療廣告,非醫療機構不得發布醫療廣告。且醫療機構違規發布醫療廣告的,情節嚴重的,可由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主管部門吊銷該證。
但在實踐中,據《鳳凰周刊》報道,有醫美診所在8年內多次因虛假宣傳被行政處罰,還涉及十多起侵權糾紛訴訟,但仍在2018年后改換名字、地址,成立新診所,繼續營業。
至于非法行醫的相關處罰,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八十一條,罰款金額的上限為五千元。“這是九十年代制定的規定,和現在醫美手術動輒數萬的收費相比,不值一提。”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的聶學律師說。
資料來源:
1.朝陽法院警惕“美容”變“毀容”!遭遇醫美糾紛,消費者這樣維權
2.人民法院報.《專注眼整形修復四十年,你心動了嗎?》
3.鳳凰weekly.《4女子整容致9級傷殘,院長狂言:大不了不賠錢,重開一家也就花200萬》
來源:醫學界
作者: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