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馬維輝 北京報道
“桑吉”輪碰撞燃爆事故、眾感福建泉州東港石化化學品泄露事故、揭秘監測結果江蘇響水爆炸事故……每一次意外事故發生過后,響水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人員往往都是爆炸第一時間進駐的隊伍之一。
“每次應急監測都跟打仗一樣,環境時間緊、應急任務急、為啥要求高。眾感每次應急監測工作頭三天,揭秘監測結果監測人員幾乎都很少睡覺。”5月29日,在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劉廷良表示。
不過,也有公眾質疑,為何環境監測評價與公眾的感受經常出現差異?對此,劉廷良表示,原因之一是我們國家特征污染物的評價標準目前還不太完善,有時候甚至是沒有標準,由此帶來了一些跟公眾感受不一致的地方。
“每次應急監測都跟打仗一樣”
2019年3月21日下午14時48分許,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鎮化工園區內的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學儲罐突然發生爆炸事故,波及周邊16家企業。
事故發生時,響水縣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正好在園區內進行常規的采樣監測工作。接到事故報告之后,15點40分,響水縣環境監測站站長孟祥瑞就和同事帶著應急監測設備趕到了事故現場,立即開展應急監測工作。
16點50分左右,響水縣環境監測站上報了第一份監測數據以及現場基本情況。
與此同時,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也啟動了響應程序,組織相關人員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在下風向及敏感點位設置監測點開始實時監測。數據顯示,事發地下風向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出現超標,并檢出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揮發性有機物。
當天晚上9點半左右,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第一批工作人員到達事故現場。12點前后,劉廷良帶領監測工作組抵達現場。到第二天凌晨3時許,15支監測隊伍前期的120人已經全部到位。
“響水爆炸發生之后,根據事故的級別,環境部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當天我們就赴現場,查看現場情況,并根據現場情況連夜安排點位部署。”劉廷良說,“每次應急監測都跟打仗一樣,時間緊、任務急、要求高。”
在現場,環境部工作組主要是指導環境監測部門加強協調組織,一方面從全國調動力量做好支援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先將省內的監測力量調動起來,此外再補充一些第三方檢測機構做一些輔助監測。通過協調,使得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有序開展。
評價結果為啥跟公眾感受不一致?
劉廷良表示,每次應急監測工作,頭三天監測人員幾乎都很少睡覺。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污染物的種類,需要查閱各種資料、各種標準,篩選出可能的特征污染物信息,最后再結合現場排查和監測情況確定特征污染物。
正因為如此,所以特征污染物的公布在時間上往往會有一些滯后。一般來講,突發事件最初公布的數據經常是六項空氣指標,隨后才是特征污染物。
“因為我們國家近年來在環境空氣的自動監測能力方面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如果發生空氣污染或爆炸燃燒,只要有燃燒的話PM2.5肯定會有反映,有機物燃燒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標也會升高,因此六項常規監測指標往往可以第一時間就向公眾發布實時數據。”劉廷良說,例如響水事故早期,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就有超標現象。
但是,對于特征污染物,工作組還需要進行排查,排查又需要使用大型儀器、實驗室等,從采樣到回實驗室的路上需要花時間,大型儀器本身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特征污染物的信息發布往往就會比較滯后。
“還有一些特征污染物,缺乏現場的便捷快速監測方法,也造成了特征污染物比常規的六項指標信息發布滯后,希望大家理解。”劉廷良說。
此外,公眾還經常反映,環境評價結果跟實際感受往往會有差異。劉廷良解釋說,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特征污染物的評價標準還不太完善,有時候甚至沒有標準。
“尤其是敏感點居民區或者學校,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環境質量標準,只有車間的標準,可能這也會帶來一些跟公眾感受不一致的地方。”他表示。
下一步,環境部將進一步完善特征污染物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借鑒國外的環境質量標準,制定了符合我國實際的環境質量標準。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評價將有法可依,有標準可依據。
同時,環境部還在加快推進現場的監測方法出臺。“我們今年已經開始啟動了現場監測方法標準體系的建設工作,經過驗證,方法成熟可靠的。我們將盡快轉化成標準,為現場監測提供支持。”劉廷良說。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