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龍人頭骨復原示意圖
滾滾松花江水奔流不息,龍人歷經數億年的最新沖刷蘊藏了不少“寶藏”。在哈爾濱東部有座橫跨松花江的發現濱北公鐵兩用橋,當地人叫它“東江橋”。容改88年前,寫演在修建這座大橋時,化史一位中國農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龍人頭骨化石,藏于家中井下。最新近日,發現頭骨化石被專家們確定為一個新人種“龍人”,容改這個古人類至少生活在距今14.6萬年前,寫演其腦容量達1420毫升,化史與現代人類的龍人1500毫升非常接近。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季強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最新龍人頭骨化石的發現研究改變了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最接近智人的觀點,人類的祖先不一定在非洲,它的出現可能改寫人類演化史。/大公報記者 于海江
近日,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創新》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來自中英的研究人員報道了龍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成果。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別是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季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國際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演化研究中心人類起源方向研究帶頭人克里斯托弗.斯金格。
東江橋出土 水井填埋90載
2017年8月,季強逛廣西桂林的奇石市場,遇到一位農民在市場上出售松花石、瑪瑙等標本。季強與其攀談后,農民稱自己家有個珍藏了幾十年的人頭化石,有意捐給博物館收藏。
據這位農民說,1932年2月,侵華日軍占領哈爾濱后,強徵大批中國人青年當勞工,為他們修筑江橋及軍事工事。他爺爺當時不滿18歲,是個認識幾個字的地道農民,也被拉去當了“兵”,專為日本人看管勞工。1933年4月的一天,一名勞工在修建橋墩時挖出了1顆“人頭”,與以往看到的不一樣,這顆“人頭”看上去有些古怪,便把它交給了負責看管勞工的爺爺。
農民的爺爺看到這枚“人頭”長相奇特,便瞞著日本兵把“人頭”帶回家,包裹好后連夜用土將其填埋在水井中。之后幾十年里爺爺對此事守口如瓶,老人在臨終之際將“頭骨”的事告訴了兒孫。之后,兒孫繼續在家務農,農閒時做點小買賣,并一直想著把這件古物捐給國家,直到偶遇季強。
保存度完整 結構精細
“這位老鄉怎么說我是如實轉述,我無權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假。現在和那個老鄉也失去了聯系。”季強說,雖然老人離世前并沒有告知這枚化石出土的具體地點,但如果其講述為事實,那這個地點在哈爾濱只有一處──那就是1932年開工建造的、被哈爾濱人稱為東江橋的濱北公鐵兩用橋。這座橋1934年8月全部完工通車。
2018年7月,季強來到哈爾濱東江橋以西附近的一個水文站中,在此取土與龍人頭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采取了物源追蹤分析,通過稀土元素、鍶同位素等地質化學分析,認為化石出土于哈爾濱地區約13.8-30.9萬年前的湖相地層,利用鈾系法直接對化石測年得出,這個古人類至少生活在距今14.6萬年前。這意味著,這枚化石,是中更新世(258.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晚期保存最完整的人類顱骨化石之一。
龍人頭骨化石保存得出奇完整,除了下頜外,就像件精美的模型,見過的人無不被它的外形所驚艷。包括眼眶內部、鼻甲骨、顱骨底部等精細結構都得以保存。這枚頭骨非常大,而且十分粗壯,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兼有原始和進步兩方面的特征,很多特征都是智人才能具備。并且,它的腦容量達到1420毫升,屬于智人的腦容量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