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即將再添一座大師級建筑。杭州
今年4月8日,又添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座大組圖設計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以下簡稱“設計館”)即將向民眾開放。這座博物館位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師級東南一角,占地1.68萬平方米,建筑從2012年開始設計、杭州籌劃建造,又添2018年1月正式竣工,座大組圖歷時7年。師級
它的建筑設計師,是普利茲克獎(有“建筑界諾貝爾”之稱)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從此以后,中國美院3位世界級建筑師“三足鼎立”的姿態正式形成——在王澍的“水岸山居”、隈研吾的民藝博物館之后,西扎的設計博物館與另兩者呈現“對話”之勢。用設計館館長袁由敏的話來說,這不僅是東西方建筑師之間的對話,也是傳統與現代、工業與手工藝之間的對話。
近日,我們趕在設計館開幕前,參觀了這座磚紅色的建筑,它的一磚一瓦、一墻一樹都有什么故事,開幕后又將舉行哪些重量級展覽,我們都為你打聽清楚了。
連墻外的古樟樹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整座設計館放在美院黑白灰風格的校區里,磚紅色外墻顯得十分惹眼。袁由敏館長告訴我們:用來鋪墻的印度紅砂巖,是從印度經過海運再經過空運,“這種石料的特點,就是看上去很相似,其實仔細看,每一塊的肌理、顏色深淺都不一樣,而且它吸了雨水之后的顏色跟天晴時的顏色,也是不一樣的”。袁館長說起當初西扎為什么要選擇紅色作為建筑外觀,“西扎覺得美院及周邊,因這抹紅色而注入了活力,其他的建筑,都是偏黑白灰的色調,有一點沉悶。”
除了紅色的墻面,整座設計館的外觀、內飾,使用到的顏色并不多。從外觀來看,凸出來的墻面是印度紅、凹進去的墻面是灰白色,走進博物館內,地面是米白、磨砂的大理石,墻面是白色的涂料,“設計師希望去除掉多余的裝飾,畢竟展出的藝術品才是主角,這正是西扎建筑設計的核心理念”。
從設計館的整體外形來看,這座建筑呈三角形。這是西扎根據這塊地的形狀所作的設計,袁由敏介紹:“西扎是一位非常強調‘因地制宜’概念的設計師,他以前的作品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他會根據建筑周圍的風景,將兩者做一個天然的結合。”
就連設計館墻外一棵巨大的古樟樹,也是西扎設計時考慮的因素。設計館的工作人員說,這棵樹多人合抱,據說很久以前就栽種在這里,那么西扎就將它保留在這里,綠樹配上紅墻,遠遠看上去,很和諧也很活潑。
大師理念:建筑里要有光,但沒有燈
走進設計館內部,入口處2米多的層高,與大廳中央挑高7米的空間,形成了鮮明對比,給人一種先抑后揚的感覺。建筑頂部還使用了透光的玻璃,“希望陽光好的時候,能讓自然光線灑進來”,袁館長介紹,“西扎有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建筑里要有光,但沒有燈。”
如果你留心看的話,會發現設計館內墻面上安裝的燈,由幾塊平面組合在一起,十分簡單,燈泡也隱去了“身影”,只有光線通過反射、散射,照亮在墻面上。
這座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建造初衷,是用于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設計系列收藏”的保存、展示與研究。袁由敏說,設計館除了展覽的功能,還設有典藏、研究、文獻中心及文創產品中心、公共教育區等,“文獻中心會引進一批國內外設計類圖書、經典文獻,供學者、研究人員前來借閱。”
(責任編輯:水晶)